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黄尾密鲴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技术黄尾密鲴(XenocyprisdavidiBleeker)俗称黄尾、黄片、黄姑子、黄瓜鱼等,隶属于鲤科、鲴亚科、鲴属,是一种中小型淡水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珠江、闽江及闽东南各溪流,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能力强、易捕捞等特点,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移入池塘驯养,至20世纪60年代初人工繁殖获得成功,但其体质嫩弱、性情急躁,人工繁殖难度较大,未能形成批量的苗种生产。近年来,随着黄尾密鲴野生资源的锐减,导致市场供不应求,促进了人工养殖的发展,其人工繁育技术也日趋成熟,且该鱼易养殖,饲料来源广,养殖成本低,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增养殖前景,已成为当前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调整中首选的优良品种之一。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特征黄尾密鲴体长而稍侧扁,腹部圆。头小而尖,眼居头侧上位,吻端圆突,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小下位,横裂呈弧形,下颌有发达的角质边缘。体长为体高的3.2~3.6倍,为头长的4.4~4.8倍。头长为吻长的2.7~3.7倍,为眼径的3.7~4.7倍。下咽齿3行,主行侧扁,外形呈细条状。鳃耙47~51,短而侧扁,呈三角形,排列紧密。背鳍Ⅲ,7;有硬刺。胸鳍不发达。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下方稍后。臀鳍较小,有9~11根分枝鳍条。尾鳍分叉,上下叶近相等。侧线前部弯曲,后延至尾柄中央。鳞较小,侧线鳞63~68。肛门靠近臀鳍,肛门前有一小段不明显的腹棱,以此区别于细鳞斜颌鲴。体色背侧灰色,腹部银白色,鳃盖后缘有一条浅黄色斑块,尾鳍桔黄色。2.生活习性黄尾密鲴属底层鱼类,通常生活在江河、湖泊的中下层,尤其喜栖息于多水草、软泥底质的水域底层,一般少到上层水域活动,但在缺氧时会浮上水面而出现"浮头"现象。生存水温5℃~38℃,最适生活温度16℃~30℃。冬季群集在深水处越冬,春季水温回升时开始分散于水域下层,繁殖季节上溯至流水浅滩产卵繁殖。在池塘养殖条件下,最适生长水温18℃~25℃;水体最适溶解氧含量在3mg/L以上,当溶解氧含量低于1.5mg/L时出现缺氧浮头,甚至窒息死亡;适应pH范围在6.0~8.5,最适pH6.8~7.5。3.食性与生长黄尾密鲴属杂食性鱼类,食性特点偏于植物性,主要食物以高等水生植物碎片和藻类为食,摄食方式以下颌角质边缘刮取。仔鱼阶段以浮游生物为食;体长达3cm以上转食附生藻类、水生植物的枝叶、有机碎屑以及一些底栖生物。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常栖息于水体下层,刮取有机碎屑、腐殖质及水体中的附生藻类等,也可摄食人工饲料(如米糠、麸皮、菜籽饼和配合饲料等)。若与其它鱼类混养,放养量适中时可不必增加投喂饲料,只靠其它鱼类摄食的剩余饲料残渣和天然饵料生物即可。在自然水域中,黄尾密鲴个体体长30cm左右,体重250g~300g,最大个体体长可达40cm,体重400g~500g;当年鱼可生长至体长15cm~20cm,体重150g~200g;2龄鱼生长至体长25cm~30cm,体重250g~300g。在池塘养殖条件下,1龄鱼体重250g~300g,2龄鱼体重350g~400g,3龄鱼体重500g~600g。4.繁殖黄尾密鲴2龄即可达性成熟,成熟个体体重在300g以上。产卵时间在4月~6月间,以5月为产卵高峰期。在自然条件下,生殖季节亲鱼群集于浅滩处,相互追逐、交配、产卵,通常将卵产附于砾石之上进行孵化。繁殖水温在20℃~28℃,最适水温22℃~25℃,低于20℃或高于28℃均难于产卵繁殖。个体怀卵量在6万粒~10万粒,最高达15万粒~20万粒。卵为沉性卵,稍带黏性但黏着力不强,卵产后沉入水底,黏着于水底固着物上,有时还会相互黏结成团状。卵子的外围包着一层卵壳,人工孵化时最好将卵壳清除。二、人工繁殖技术1.亲鱼选择达到性成熟的2龄黄尾密鲴一般体重在300g~500g,可于每年的捕捞季节从江河、湖泊、水库中捕获而作为繁殖用后备亲鱼,经池塘强化培育后进行催产;也可在繁殖季节从江河、湖泊、水库中捕获亲鱼,直接催产。雄鱼头部、鳃盖、尾柄、胸鳍等处"追星"较多,抚摸粗糙,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个体较小;雌鱼腹部突出,卵巢明显而柔软,无"追星"出现。选择的亲鱼要求为性成熟特征明显,体型好,体色鲜艳,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个体。2.亲鱼培育通常采用分段培育法,在每年冬季选择2龄以上的亲鱼进行专池强化培育,加强池塘水质管理,直到催产后再把产后亲鱼放入成鱼池中混养,混养期每年8个月~10个月,产前单养2个月~4个月,既有利于养殖水面的合理利用,又能促使亲鱼正常发育。亲鱼培育池以面积1亩左右、水深1.0m~1.5m为宜,池底平坦并含有一定的腐殖土,进、排水方便,亲鱼放养密度300尾/亩左右。亲鱼混养可与鲢、鳙、草鱼等品种搭配,放养密度90尾/亩~100尾/亩。无论单池或混养,均应合理施用人畜粪来肥水,尤其在产前,除保持水质肥、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