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五首(一二).doc
上传人:美丽****ka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30诗五首(一二).doc

30诗五首(一二).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30诗五首(一二)30诗五首(一二)30诗五首(一二)课时教学设计课题诗五首教案序号46——47授课时间2014年4月22日—23日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3、背诵诗歌,品评名句,积累名句.过程方法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在反复地朗读中理解内容,引导学生品味诗句,运用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积累名句。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诗歌,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主旨。难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感情。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学生读诗背诗,查找有关诗人及写作背景情况板书设计饮酒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陶渊明李白龚自珍悠闲自得长风破浪会有时,积极乐观落红不是无情物,为国为民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直挂云帆济沧海。充满自信化作春泥更护化。无私奉献返朴归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岑参秋风破屋咏雪——风光奇丽立意奇(2)群童抱茅胸怀天下构思新(3)长夜难眠忧国忧民送别-—气氛悲壮(4)广厦庇寒第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化设计一、情境导入二、明确学习目标三、学习诗歌《饮酒》(一)导入(二)释题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一腔奔涌的热血。从今天起,我们来学习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教师根据学生的制定情况做补充修订。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板书课题,作者。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背诵默写.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积累名句。学生说有关陶渊明的情况: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学生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用优美的热情似火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目标才有奔头,学生自定目标,可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了解诗人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诗歌的内容和自己制定的目标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化设计(三)读诗(四)说诗(五)品诗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教师范读或听录音。要求: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等。提示:全诗应读得舒缓、悠然。教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教师评价、补充。问: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说说理由。预设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板书:悠闲自得超脱尘世热爱自然⑵“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学生听读或默默地跟读。学生自由朗读两遍。指名读,其余学生用“/”画出节奏。学生齐读全诗。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选1~2人说。学生思考讨论,小组交流.自由发言。⑴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2)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