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教案篇1【教材分析】《犟龟》是鄂教版六下第三单元一篇童话故事,《犟龟》教案。它是20世纪的童话佳作,作者叙述了一只小乌龟如何以它的“犟”克服种种困难和阻碍,最终获得胜利这样一个童话故事。这篇童话,情节生动,语言通俗,结构严谨,形象个性鲜明,具有创新意义。因童话的通俗性和趣味性,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在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上没有很多的障碍。因此在教授时,我力求引导领悟童话阅读分析的一般规律,以期指导学生课外独立解读童话。【教学目标】⒈知识与技能:弄清记叙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文章故事情节。会编课本剧并表演。⒉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把握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进而分析“犟龟”形象特征。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完课文之后,能基本领会“犟”的积极意义,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教学重点】⒈分析犟龟的形象。⒉领悟“犟”的积极意义。【教学难点】理解犟龟的“幸福”。【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说说乌龟,再说说“犟”,强化“犟”的音、形、义。今天认识一只来自德国的乌龟,它是德国儿童作家米切尔·恩德带来的,名叫“犟龟”二、整体感知全文1、文章的体裁是什么?(童话)2、这篇童话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述说。3、概括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4、概括段意。三、自主品读分析形象1、“犟龟”在路上遇见了谁?他们怎么说的?你对他们有何看法?2、生浏览全文后谈想法,相机板书。板书:蜘蛛——嘲笑,爬得慢蜗牛——方向反了壁虎——婚礼取消乌鸦——狮王去世3、切身体会乌龟此时的心态,并与平常心态对比。有一句话可概括乌龟的决心小乌龟——“很遗憾,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4、说说你对犟龟的看法。犟——目标坚定毅力坚强5、分段感情朗读升华。四、小结。童话写得十分细致,皆大欢喜的结局让人兴奋。下节课据“犟”字我们来议议,还有问题想向同学老师作者发问的吗?写下来。第二课时一、问题导入提出读完课文后思考的问题。要知分晓且待快下课时解决。二、编排课本剧A、以前编过课本剧,课本剧要注意什么?1、时间、地点、人物、社会环境、布景、故事情节。2、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3、演员找到合适自己的角色4、注意旁白叙述的转化B、生自主组合排练选取小组表演三、辩论看完表演后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小乌龟的犟值得吗?自由辩论。要求尽量有理有据,合情合理生得出结论。自由发言解惑。导入的问题四、作业1、续写“小乌龟回家”2、扩写史上最盛大的婚礼。语文教案篇2教学目的:1.通过准备、表演、评价、练写四个环节,达到课内外的沟通及学科间的融合,使学生能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运到课外的实践活动中。2.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精神及合作的意识。教学过程:一、师生商量活动内容。1.孩子们,你们知道再过几天是什么日子吗?(“六一”儿童节)2.“六一”儿童节是我们的节日,我们举办一个联欢会好吗?3.请你们自己准备节目,可以自由组合。都想准备哪些节目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指点)二、课外学生自由组合准备节目。三、庆祝“六一”联欢会。1.表演节目:(1)合唱《快乐的'节日》(学生伴奏、伴舞)。(2)讲故事《一个字》。(3)讲笑话《写万字》。(4)配乐古诗联诵。朗读《早发白帝城》、《华山》;齐唱《春晓》、《风》;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行》;齐唱《出塞》。(5)配乐诗朗读《雨后》(并展示配画)。(6)课本剧《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2.重点评价。参加了今天的联欢会,我觉得同学们真是多才多艺呀!那我们来评一评,那些同学的节目演得好?你最喜欢哪个节目啊?(自由发言)一会儿回到教室,我们把联欢会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一写。四、指导写话。刚才同学们的节目表演得很精彩,大家看得也都非常高兴。现在我们就把联欢会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一写。课件出示要求:*什么时间?我们在什么地方开了庆祝“六一”联欢会?*在联欢会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节目?*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学生写完以后,指名2—3名学生朗读自己的写话,大家点评。五、展示交流。将学生的写话展示在“学习园地”中,大家观看、交流。语文教案篇3【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运用数据、比较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2、经历学习过程,获得学习体验,培养语感。3、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教学过程】预备铃两分钟:《种太阳》歌曲播放同学了解歌词,跟着学唱。一、散文欣赏引出1、出现巴金的《海上日出》片段,师朗诵。2、这段话给你怎样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美美地读读?二、初读文,感知《太阳》的语言1、读题,这是一篇说明文。2、实话实说,这篇文章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硬邦邦,硬生生)三、再读文,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1、课文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