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中,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效课堂中,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doc

高效课堂中,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效课堂中,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有效教学的今天,如何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性,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那么,怎样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呢?其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多渠道的,空间是无限大的。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字、一个词语、一句话,甚至一幅插图,都可以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落脚点。下面,结合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途径。落实字音、字形、字义,扎扎实实进行语文教学。语文的工具性决定我们的语文课堂要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首先应该是字的训练,因为字是构成词语、句子、篇章的最基本要素。《海伦、凯勒》一课中出现了这样的两个字——“躁”和“燥”,这两个字,字音相同,字形也极其相似,怎样区别?我联系课文内容,作了这样的设计:学生读到“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这句话时,我让学生想象:海伦身陷于无声无色的黑暗世界里,当她走路摔破了头;当她喝水烫伤了手;当她需要妈妈,却看不见,也喊不出声时,她会有哪些表现?联系自己的生活,加上丰富的想象,学生自然想到了:她也许会拼命地扯自己的头发,她也许会摔坏杯子,她也许会大哭,她也许会直跺脚……当学生说到她会直跺脚时,我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躁”,并这样解说:“是呀,暴躁的小海伦会拼命地跺脚,来表达她内心痛苦。有时,我们焦急、气愤、痛苦时,也会暴躁地直跺脚,所以‘暴躁’的‘躁’是‘足字旁’。”接下来,我又让学生用“暴躁”这个词进行造句的训练。另一个字——“燥”,学生用相同的方法,自己理解了“干燥”的意思,并形象地记忆了“燥”的字形。中国的汉字,是有生命力的,它不是简单地拼加,其中的奥妙就要靠我们去发现。这样,字音、字形、字义的训练也就变得一样有生命的活力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就不会回到过去那种枯燥、机械、沉闷的老路子上去了。借助形象生动的词语作为训练说话、写话的落脚点。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辞的准确和响亮动听而产生出来的。”所以说,好的词语往往具有撼人心魄的魅力。清朝李子翼也说:“炼字如壁龙点睛,鳞甲飞动,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可见,文章中生动形象的字词,我们决不能视而不见,应该抓住契机,让学生反复品味,适时进行说与写的训练。《荷花》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里,为什么用“冒”,而不用“长”、“伸”、“挺”、“钻”等?如果课堂上,我们能让学生比较、咀嚼,那么荷花的挺拔美丽、羞涩灵动就能跃然纸上。留心整齐而优美的句式。苏教版第十二册中有这样的一篇课文,叫《孔子游春》,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春风是她甜蜜的絮语。”这句话,以整齐、优美的句式描写了大自然的美景。执教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练习——()是她()的()。学生就此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模仿作者的写法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句子。有的学生写:“树上的黄莺是她美丽的发簪。”有的学生写:“清澈的河流是她汩汩流动的血液。”有的学生写:“清晨的薄雾是她朦胧的面纱。”有的学生写:“巍峨的高山是她有力的臂膀。”……其实,许多课文中都有类似的句式,作者已经为学生刻下了一个模型,学生一旦展开想象的翅膀,便能写出好句子。我们如果能抓住时机,为学生搭建一个说话、写话的平台,那么,不仅能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留心恰到好处的名言警句。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文章,文章的末尾以一、两句警醒世人的话作为点睛之笔,既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又能点明文章的中心。《最大的麦穗》一文的结尾处有这样的一段话:“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段话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引领学生品味这段话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执教这课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提出心中的疑问,以疑促思,以疑促教,经过一番品读、讨论、思考、争议后,我又让学生重新读这段话,解决疑问,谈谈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当学生领悟到“生活中,处处皆良机,但我们只有懂得把握机遇,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功。”这一主旨时,我有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一写属于自己的“小名言”。整节课,我紧抓这段话,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五、放飞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点。什么是文章的空白点?作者在自己的文章里不可能总面面俱到,总有许多情节、许多画面有待读者去补充,去想象。我想,这有待读者去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