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党员干部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doc

党员干部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党员干部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孙继红【摘要】:十七届六中全会更加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地位,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理论,才能切实做到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就要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等“四个重大界限”,这是党在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首先,要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所谓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是指那些以各种形式反对、攻击、诬蔑、诽谤、歪曲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当前,国际国内的意识形态领域可谓不平静。国际上,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势也在日益加强。尤其是一些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正加紧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特别是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国内,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与之相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3]同时,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现,社会意识呈现多样化态势,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进步的观念与落后的观念相互交织,有益的文化与腐朽的文化同时并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其后果必然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故非常有必要认识清除以下几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是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改良主义派别和思潮,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苏东剧变后,这种思潮开始传播到我国,有人竭力宣扬民主社会主义,宣称“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民主社会主义才是社会主义的正统”等等。要认清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可以从其历史演变的过程认识:19世纪90年代前的社会民主党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则是在理论和纲领上仍以马克思主义自称,但在实践中显然抛弃了马克思主义;20世纪20年代到苏东解体,与科学社会主义越来越远;苏东解体后的社会民主党走上了“第三条道路”,从而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故民主社会主义本质上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走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是相对于自由主义而言的,是对自由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经济上主张照搬西方的经济模式,强调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反对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上反对共产党的领导,主张实行多党制、议会制、总统制和所谓的直接选举制度;战略和政策方面,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资本主义化。新自由主义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宣扬自由、民主、人权等资产阶级的观念,事实上已经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西化”、“分化”的重要工具。三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思潮,起源于前苏联。这一思潮的主要特点是贬低传统、歪曲历史、否定革命。在80年代表现为鼓吹“公开性”,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我国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对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进行歪曲,同时否定了包括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在内的一切革命。不是从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形出发去诠释历史,而是想当然地解读历史、虚构历史、歪曲历史、否定历史,可见,这种思潮的政治倾向十分鲜明,是一种违反历史事实和历史主义的反社会主义思潮。其次,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必须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坚持一些基本原则。第一、坚定的信念。20世纪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也陷入了低谷,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大肆的攻击。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邓小平同志坚定地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不仅证明了邓小平同志论述的正确性,更是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并未过时,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前,随着世情国情的变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明显增加了。为此,更应保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仰和信心。第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教条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