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和诗的语文特征的论文的教育理论论文.docx
上传人:斌斌****公主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比喻和诗的语文特征的论文的教育理论论文.docx

比喻和诗的语文特征的论文的教育理论论文.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比喻和诗的语文特征的论文的教育理论论文比喻和诗的语文特征的论文的教育理论论文近年来,内地老师普遍要求在语文课上多讲“语基”。所谓“语基”,就是语法和修辞知识。语法修辞在学术上很复杂,不是轻易能够讲到位的。比如说比喻,我们的老师通常讲的是,比喻有明喻、暗喻,有本体、喻体等。但是,这样有什么用处呢?基本没有。因为没有回答什么样的比喻是精彩的,什么样的比喻是平庸的。比如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荷塘的那一段,据余光中先生分析,一连用了十四个比喻,有十三个是不好的,只有一个是好的。但是,这一段恰恰是老师们认为最精彩的,甚至是要求学生背诵的。这说明,老师们心目中的“语基”,大抵是常识性的,有许多粗糙的、不可靠的成分,还没有达到可以解决具体问题的程度。空谈无用,还是从内地中学语文课本上常见的一个练习题开始。这个题目引用《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一段: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谢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谁的比喻好?这个问题,光凭印象就可以简单解答,“兄女”谢道韫的比喻比较好。但是,很少有老师能够把道理讲清楚。光有个感觉是不够的。感觉比较肤浅,感觉到的,不一定能够理解;理解了的,才能更好地感觉,甚至纠正感觉的错误。老师的责任就是要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这就涉及对比喻内部特殊矛盾的分析。这就要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要重新学习。通常的比喻有三种。第一种,基于两个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共同点,这比较常见,如“燕山雪花大如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第二种是抓住事物之间的相异点,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第三种,把相同点与相异点统一起来,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第二和第三种,是比喻中的特殊类型。最基本、最大量的是第一种,从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共同点出发。谢安家族咏雪故事就属于这一种。构成比喻的事物,有两个基本要素:首先,从客观上来说,二者必须在根本上、整体上有质的不同;其次,在局部上有共同之处。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但有一端之相似,即可取以为兴。”这里说的是兴,实际上也包含了比的规律。《诗经》中的“出其东门,有女如云”,首先,女人和云,在根本性质上是不可混同的,但是在数量众多方面,给人的印象上有某种一致之处。撇开显而易见的不同,突出隐蔽的美学联系,比喻的力量正在这里。比喻不嫌弃暂时的'、局部的一致性,它感动我们的正是这种局部的、忽明忽灭的、摇摇欲坠的一致性。二者之间的相异性,是我们熟知的、没有感觉的,但是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却是被淹没的,一旦呈现,就变成新知。在旧的感觉中发现了新的,就可能被感染。比喻的功能,就是在没有感觉的地方开拓出新的感觉。我们说“有女如云”,明知云和女性的区别是根本的,仍然能体悟到某种纷纭的感觉。如果你觉得这不够准确,要追求高度的精确,使二者融洽无间,那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说“有女如女”。而这在逻辑上就犯了同语反复的错误,比喻的感觉冲击功能也就落空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牙齿雪白”,因为牙齿不是雪,牙齿和雪根本不一样,牙齿像雪一样白,才有形象感,如果硬要完全一样,就只好说,牙齿像牙齿一样白,这等于百分之百的蠢话。所以纪晓岚说比喻“亦有太切,转成滞相者”。比喻不能绝对地追求精确,比喻的生命就是在不精确中求精确。朱熹给比喻下的定义是:“以彼物譬喻此物也。”(《四库全书·晦庵集·致林熙之》)只接触到了矛盾的一个侧面。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序》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比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喻小人。《楚辞》在比喻上比之《诗经》,更加大胆,它更加勇敢地突破了以物比物、托物比事的模式,在有形的自然事物与无形的精神之间发现相同点,在自然与心灵之间架设了独特的想象桥梁。关键在于,不拘泥于事物本身,超脱事物本身,放心大胆地到事物以外去,才能激发出新异的感觉,执著黏滞于事物本身只能停留在感觉上。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说得更具体、更彻底:当诗人用“枯萎的树干”来比喻老年,他使用了“失去了青春”这样一个两方面都共有的概念来给我们表达了一种新的思想、新的事实。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枯树与老年之间的相异占着绝对优势。诗人的才能,就在于在一个暂时性的比喻中,把占劣势的相同点在瞬间突出出来,使新异的感觉占据压倒的优势。对于诗人来说,正是拥有了这种“翻云覆雨”“推陈出新”的想象魄力,比喻才能令人耳目一新。自然,这并不是说,任何不相干的事物,只要任意凑合一番,便能构成新颖的叫人心灵振奋的比喻。如果二者共同之处没有得到充分地突出,或是根本不相契合,则会不伦不类,给人无类比附的生硬之感。比喻不但要求一点相通,而且要求在这一点上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