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风琴史料初探.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国管风琴史料初探.doc

中国管风琴史料初探.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管风琴史料初探(早期至清初)苏明村神思第廿九期一九九六年五月52-60页**********摘要随著传教士来华,西方管风琴也跟著传入中国。苏明村先生的文章将中国早期教堂内管风琴的资料一一记录下来,不为读者搜罗了一些难得史料,同时亦使人明了信仰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角色的重要。**********在欧洲各大小教堂内,看见一部构造精致、宏伟庄严的管风琴是很普遍的事,而它最主要的功能是用来在宗教礼仪上,为诗歌班与信徒在唱诗时作伴奏之用。而在中国教堂内,管风琴并非每一间教堂都设有,而它的存在,往往是与西方传教士们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原因是西方宗教与习俗很难渗入较为保守的中国人中,更难融入於中国文化裏。传教士们明白这点,为著要争取中国人的信任,特意把一些西方的自鸣钟、乐器、天文学和科学等,介绍给中国人,而当时被吸引来参观者不计其数。现今中国教堂内的管风琴因受到历史的动汤,和一场号称是文化的革命中被毁灭了。(1)据笔者所知,现唯一可使用的管风琴是在北京音乐厅内,由捷克一间制造商Karnov於1990年落成的。有关中国早期管风琴的资料搜集相当困难,而且到目前仍未见有对这方面的专题研究。本文希望将中国早期教堂内的管风琴作一个初步的探索,将有关的文献一一记录下来。从唐代开始,已有记载宗教的传入,当时称之为景教。至元朝时,是中国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另一个繁盛时期。当时罗马教宗尼各老四世(NicolasIV)於1289年派遣一个由意大利罗马天主教方济各会士若望?蒙高维诺(JohnMonteCorvino1247-1328)率领的使节团带著教宗致元朝皇帝的书札前来中国。他也是首位踏足中国领土的天主教传教士。到达时,元世袓刚好去世(1294年),成宗继位,对蒙高维诺颇有优礼,并准他於1299年在汗八里(即现今的北京)建造了在中国的第一座天主教堂;1305年又在皇宫附近建造了第二座教堂。在教堂的活动中包括有儿童圣咏团在礼仪中咏唱,而大汗亦很喜欢听他们唱歌。(2)至於他们是否清唱,或用其他乐器作伴奏,已无法知道。而有关风琴传入中国最早期的资料可见《元史》卷71的记载关於兴隆笙一事:兴隆笙,制以南木,形如夹屏,上锐而面平,缕金雕镂枇杷,宝相,孔雀,竹木,云气,两旁立花板,居背三之一。中为虚柜,如笙之匏。上竖紫竹管九十,管端实以木莲苞。柜外出小撅十五,上竖小管,管端实以铜杏叶。下有座,狮象绕之,座上柜前立花板一,雕锼如背,板间出二皮风口,用则设朱漆小架於座前,系风囊於风口,囊面如琵琶,朱漆染花,有柄,一人按小管,一人鼓风囊,则簧自随调而鸣。中统间,回回国所进。以竹为簧,有声无律。……据陶亚兵在《中西音乐交流史稿》裏称,兴隆笙就是风琴。而文中说於「中统间,回回国所进」是指1260-1263年间由阿拉伯地区传入的,因元朝时统称阿拉伯和波斯人为「回回」,而他们的国家即称为「回回国」。(3)日本的岸边成雄在《东乐的西传》(4)裏认为:兴隆笙用一句话来说,就是风琴,据文史记载,可以知道这就是当时(十三或十三世纪以前)在欧洲流行的管风琴。也就是今天所谓的纽玛提克管风琴(PneumaticOrgan--笔者注)……至於兴隆笙的用途不详,亦不知道它是否用於教堂内,作宗教的用途。1368年,明朝汉族取代了元朝的蒙古贵族。元朝灭亡後,传教事业亦因战乱而烟消雾散了。之後,明朝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拒绝与海外联系,重农抑商。中国社会乃处於封闭模式,停滞不前。1540年,教宗保禄三世批准耶稣会的成立,并批准来中国传教。首位来华的是方济各?沙勿略(St.FrancisXavier1506-1552),但因明朝海禁尚严,无法进入内地,最後死於上川岛上。1582年(明万历10年)意籍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来华,在广东等地传教。天主教於是再度兴起。传教士们成功之处有两点。首先,他们以欧洲先进的天文学、地理学、数学、与钟表、望远镜等的科学知识和器物,吸引著好奇心强和求知欲高的中国人;然後以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为因,将天主教的天主或上帝有意念同先秦以来儒家所尊重的上帝解释为一体,并容许教徒祭祖祭孔,因而取悦於士大夫阶层,得以在中国境内传教。而西方音乐也再次随教士们重来中国。利玛窦并在广东肇庆建立了一座天主教堂。据利氏所著《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在这教堂内的西洋乐器,吸引了很多中国人:他们也羡慕我们的乐器,他们都喜欢它那柔和的声音和结构的新颖。(5)可惜利氏并没有写明是那种乐器。利氏於1600年试图前往北京(6),想见皇帝,以便打开在中国传教之门径。澳门神学院院表李玛诺为利氏筹措进贡礼物中,其中包括订制了几架风琴,但因制作时间太长而未能作贡品带走(7)。至於是那一类形的风琴则没有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