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摘要语文课堂往往是老师讲的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精彩不断,相声大师给我们了启发,就是要让幽默贯穿课堂让语文课堂在幽默中精彩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会学”和“乐学”,课堂教学讲究融教育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教师要教得有情趣,学生要学得有乐趣,这样才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教育的内涵。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幽默教学。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提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在美国,评价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之一就是要有幽默感。语文课堂中的幽默教学,是教师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广博的知识、开朗豁达的气质和宽广的胸怀,同时还要善于揣摩学生心理,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健康、积极的幽默素材,在课堂中抓住恰当时机,运用合理的幽默方式,开展幽默教学。一、在日常生活中树立幽默意识思想决定行为。只有日常生活中树立幽默意识,自觉地追求和创造幽默,才能有充分的“存货”。平时应多看轻松且专业性较强的杂志、报纸,如《幽默大师》《咬文嚼字》《故事会》等,并留意和搜集文艺节目中的幽默元素和主持人的联珠妙语、生活中意蕴丰富的俏皮话、富有幽默感的格言警句、网上的幽默故事、学生错漏百出的考试答案、急中生智说的话、风趣的小故事等,同时有意识地把这些轻松的笑料和语文知识结合起来,存在笔记本上或脑子里,以备上课时使用。只有充分的积累,博闻强记,才能信手拈来。二、抓住使用幽默的时机1.组织教学时使用。无论是导入还是过渡,幽默的运用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顺利地引入正题。如有位老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一位当年支援中国建设的苏联专家,当时学了一点汉语,最近他重游中国。在街上逛了一圈后,他对陪同人员说:“社会主义国家总有一个爱吹牛的通病。你看这满街都写着‘中国人民很行’、‘中国建设很行’、‘中国农业很行’。中国建设是很不错,但也没有必要满街写吧!”陪同人员顺着其指示方向望去,原来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对于外国人来说,这个“很”和“银”字的确很容易混淆,但对于我们来说,只要了解了字的结构和部首的含义,就绝不会错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汉字的构造方法……2.激发兴趣时使用。比如在讲《核舟记》时,针对人物苏轼和佛印,我穿插了一个小故事: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不禁相对大笑起来。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学生听了以后,顿时对这两个人物产生了兴趣,接下来对核舟上两人动作的分析就非常顺利了。3.正音识字时使用。提醒学生注意字形读音时,可引用以下笑话:从前有个进士老爷,专横跋扈,不可一世。有年春节为了炫耀,在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有个穷秀才看见了便悄悄在对联上加了一些笔画,改成: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第二天进士老爷打开大门一看,立即昏倒在门前。4.辅导写作时使用。如在训练外貌描写的时候,可插入一个幽默:“一个人投稿,在描写人物时这样写道:‘棕色的头发像巧克力,桃红色的脸上嵌着一对芝麻色的眼睛’‘圆圆的鼻子,像个奶油小蛋糕’,‘樱桃小口’,‘鲜藕似的手臂’等等。半个月后,编辑部退稿了,并附有一张便笺:‘今后写作,请在吃完饭以后’。”5.课堂发生意外时使用。如教师在走上讲台时不慎摔倒,可边站起来边说:“同学们,我是为你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所倾倒啊!”有一回,我正在上课,教室里突然发出一声巨响,坐在后排的一名同学的椅子腿断了,他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这时我一边走过去拉他,一边笑说:“我知道现在中学生压力大,可总不会大到把椅子也给压烂吧?”全班哄堂大笑,这一位同学也忘了疼痛,笑了。又如,在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窗外突然阴云密布,风雨大作,学生有些分神,我赶紧不失时机地说:“看,为了让大家好好体会这首诗,我特意把龙王爷请来作多媒体演示呢,大家赶紧用心观察狂风暴雨袭来的情景,想象一下茅屋下的杜甫所遭受的痛苦——”学生微笑之余既集中了精神,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领悟。三、研究和挖掘使用幽默的方法1.移植语句法。可巧妙移植影视、歌曲、小品、漫画等作品中的情节或语言。比如讲授《与朱元思书》中的“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时,加上一句时髦的《两只蝴蝶》的歌词:“这些蝉不停地互相鸣叫,一定是在说:‘亲爱的,你慢慢飞,飞到丛林去看小溪水……’”再如表扬学生回答正确时,可引用宋丹丹小品里面的“回答得相当的好!”“你太有才了!”等。在课堂争论时还可说:“两位同学的观点看上去都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