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识字——学习的基石识字是一种枯燥、乏味的文字游戏,也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学好语文及其它学科的基础,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石。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一年级的识字量明显增多,怎样才能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呢?我认为,在识字教学中,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要想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词,就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行为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有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愉快的学习,不感兴趣,就不想学习,即使勉强的学习也会感到是沉重的负担。因此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更要抓好、抓实,使学生在学字、学词的过程中学会掌握字词的方法,形成能力,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以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识字欲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六七岁的孩子,特别活泼好动,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如果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总能激发出他们的热情,使他们尽快地、全身心地融人识字教学过程中。假如识字教学只是单纯为识字而识字进行教学,会使识字教学变成枯燥无味的苦差使,让学生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生活情境的创设,把学生熟悉的或不太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课堂教学中再现出来,并引导学生置身于这些生活情境之中,去亲自体验感受,产生语文学习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意识,就会缩短与学习内容的距离,并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的欲望与热情。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识字教学,学生就能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我想在识字教学实践中,从教学需要出发,依据识字内容创设一些具体场景和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识字。让学生先感知、体验,后理解运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多媒体、表演、绘画、音乐帮助学生识字。教师可借助挂图,通过绘声绘色地描述,带孩子们走入童话世界,这样,枯燥的识字就成为学生积极探求的目标,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困难迎刃而解。因此我们要彻底改变以往封闭的识字教学局面,创设一个开放多维的教学环境,拉近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二、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年级学生识字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办法便是让学生进入“游戏厅”玩,在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低年级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弱,学习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天性好动,而活动则是他们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学生都喜欢游戏,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喜欢汉字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遵循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识字教学的重要任务;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汉字的兴趣,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使命。但是,新课程的读写分离从另一方面又给识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识字教学成了新课程下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教学过程繁琐,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且耗时量大。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量?这就要求教师讲究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生活化,促使学生有意识地留心记录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学会创造性学习。1、在游戏中识字: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把游戏引入识字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每次都做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游戏。如我讲《我演一棵大树》一课时,我把生字卡片做成树叶,贴在黑板上的树上,让学生来做“摘树叶”的游戏;讲《寄给青蛙的信》一课时,我把生字写好,装在信封里,让学生做“邮递员送信”的游戏;讲《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把生字卡片做成小蝌蚪的形状,让学生来找等游戏,孩子们特别喜欢,百做不厌。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一幅幅有趣的图画。这一类的游戏激活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这不正是两全其美的事吗?2、猜字谜、编儿歌巧识字:教师根据字形特点创编谜面,学生猜谜底,学生猜谜的过程实际上是识记字形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深刻。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观察字谜,展开联想,和同学合作或者独自创编字谜,让大家来猜,如:一横一竖是什么?(十);“上”字边上长尾巴。(土);手脚并用是什么?(捉)。一口咬掉牛尾巴(告);一个王奶奶,一个白奶奶,背靠背坐在石头上(碧)等。另外还有编儿歌,编故事。刚开始,我编些字谜让学生来猜,让学生在猜字谜的过程中识记生字。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学生自己也可以尝试来编编儿歌,自创谜语来认识生字。如:“一撇一捺要分家,两笔写成八八八。”等。3、在生活中识字以往的识字教学,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但是收效并不大。究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