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小羊》优秀教学案例附反思.docx
上传人:邻家****mk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狼和小羊》优秀教学案例附反思.docx

《狼和小羊》优秀教学案例附反思.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狼和小羊》优秀教学案例附反思《狼和小羊》优秀教学案例附反思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第二课时。案例过程一.复习检查1.上节课,我们读了一个童话故事《狼和小羊》“狼”字会写了吗?请三位同学写在黑板上,选一个写得最漂亮的做课题。2.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一个字,将字贴在课题上。(选取学生的习字作课题,学生跃跃欲试,充分激发了他们写好字的信心和决心)3.听写词语。温和故意弄脏气冲冲倒流扑去可怜背地里4.指读课文,思考:故事主要讲了什么?(讲狼想吃小羊故意找碴儿)二.讲读课文1.精读第1自然段。(1)自读课文,汇报学习收获。(2)相机贴小羊和狼的图片,了解狼和小羊在河岸的位置。(直观影像,学生学习的热情被调动。)(3)齐读第1自然段。2.精读第2自然段。(1)“找碴儿”是什么意思?狼共找了几次碴?(三次)(2)找对话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分别用“——”和”﹏﹏”画出来。(3)狼想吃小羊,找的第一个碴是什么?指名读。体会狼说的两句话不同的语气及说话时的想法。(第1句是感叹句,第2句是反问句。)自己读一读(读出盛气凌人,横加指责的语气。)指名读,学学狼说话的样子,最好加上动作。师生评议。(学生读时教师相机加以指导。学生读时学狼的语气,再加上动作,有模有样,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创造了一个课堂情境。美耶,一举两得。)(4)水弄脏了吗?从哪里知道的?学习小羊的话。第1句也是反问句,是什么意思呢?(我不会把您喝的水弄脏的。)比较:a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b我不会把您喝的水弄脏。读一读,比一比,这两句语气有什么不同?(3)谁说的话有道理?(小羊是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的,因为狼在上游,小羊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狼说小羊弄脏了水,这是在找借口、挑毛病。)听了小羊的话,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羊?读出小羊的小心翼翼、据理力争的语气。(4)分角色朗读第2自然段。3.精读第3自然段。(1)小羊回答得多好呀,一下就戳穿了狼的借口。这时,狼是什么态度?(气冲冲)相机变换狼的表情图片。指名读。(2)有礼貌的小羊现在怎么喊起来了?(狼说的话毫无根据,小羊在和狼争辩)相机板书:争辩(3)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4.精读第4自然段。(1)狼硬说说坏话的是小羊的爸爸,毫无根据,这是在干什么?(为了吃小羊,故意找碴儿)(2)狼找了两次碴,都被小羊驳倒了,终于露出了真正的面目,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3)理解“反正都一样”的含义。(借机吃掉小羊)相机变换狼表情、动作的图片。请学生来学学狼凶恶的样子,朗读这一自然。(以上都不忘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也在情境中角色读得像极了,棒极了。)三.朗读全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1.可怜的小羊就要被狼吃掉了,你们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吗?那请你想想接着会发生什么,给故事加上结尾。学生分小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孩子的心是善良的,对弱者充满了同情,续编结尾,既进行了说话训练,展开了他们想象的翅膀,又让他们满足了情感上的需要。)四.说一说你对狼的印象和羊的印象五.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什么道理呢?(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必须想办法对付。)六.演一演1.演练我们刚才读了故事,想不想演一演?挑选一个男生演狼,一个女生演小羊。现在给大家一点时间,同座位排练一下。(老师巡视,挑选小演员上台).2.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表演时个个跃跃欲试,热情高涨。——感情得到深化,同时课文知识也得到了巩固。)生共同评议,总结表扬。布置作业:这篇故事选自《伊索寓言》,这本书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从中还能明白许多道理,同学们在课后可以读一读。(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起点,教师引导结束,教师引导他们读相关课外书,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有助于扩大学生阅读视野,积累语言材料。)七.练习1.造句总是——经常——2.给课本续编故事,也可想象说话:如果我是小羊—3.编演课本剧。课后反思本课例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材料。本文主要讲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力争,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全文篇幅短小,内容凝练寓意深刻,作者通过对角色的神态、动作、对话的着力描写,展开了故事情节,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课文对于学生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孩子们老早就知道这个故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