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填空:1.我国1998年高校专业目录中电工类下共有5个专业: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工业自动化和电气技术。2.现代五大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和管理工程。3.近代电磁学,开始于英国的吉尔伯特。1600年他发表了《论磁石》。4.1752年,美国人本杰明·富兰克林,通过著名的风筝实验,首次将正负号用于电学中。5.1800年,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发明了伏打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源源不断输出的电能。伏打电池被称为电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6.1820年,法国科学家安培,发现了两根通电导线之间会发生吸引或排斥。7.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发现了磁可以转化为电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法拉第创立了“电磁感应定律”。8.麦克斯韦方程是现代电磁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成为20世纪科学发展动力之一,1837年他完成了划时代的科学理论著作《电磁通论》。9.187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灯泡。10.电力系统发展特点: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高度自动化。11.电力系统分析分为:稳态分析和暂态分析。暂态分析又可分为电磁暂态分析和机电暂态分析。12.电气工程学科是工程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电气系统的应用和发配电设备与机械的控制及通信。1.电机有哪些不同的分类方法?答:1)按应用电流种类,分为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2)按应用中的功能可分为:①将机械功率转换为电功率——发电机②电功率转换为机械功率——电动机③将电功率转换为另一形式的电功率,可分为:变压器、变流机、变频机、移相机④在机电系统中起调节,放大和控制作用的电机——控制电机3)按运行速度分为:①变压器②直流电机③异步电机④同步电机⑤交流换向器电机4)按功率大小,可分为大型、中小型、微型电机等5)特种电机:步进电机、无刷电机、开关磁阻电机、超声波电机等?2.电动机的选用考虑哪些因素答:选择电动机的种类从交流或直流,机械特性,调速与起动性能,维护及价格方面考虑。①常用交流电动机:三相鼠笼型异步电动机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维护方便②对起动,调速及制动没有特殊要求时,一般采用三相鼠笼型感应电动机③对起动要求高或加大功率不合理或调速范围太大的机械,采用绕线转子电动机④对功率较大而且连续工作的机械,当在技术经济上合理时,采用同步电动机⑤交流电动机不能满足机械要求的特性时,采用直流电动机3.在电机学中哪几方面内容最重要答:1)物理模型。首先应该了解电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表示转速与转矩之间关系的机械特性,应用场合和使用方法。2)数学模型。正确地建立电机的基本方程,对电机参数有清晰的物理概念,掌握分析方法和电机运行特性,明确能量转换关系。能熟练运用等效电路和向量图分析计算电机的性能和主要运行数据。能根据电磁力定律或能量守恒原理求出作用于转子上的电磁转矩和转矩平衡方程式。3)实际运行。了解电机的发热和冷却,电机的额定值,效率,功率因数,过载能力等主要运行性能指标及主要参数范围等。4)实验测试。熟练掌握电机的基本实验测试方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电机的实验方法①直接法,电机在接近实际运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把测得的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相比,以确定理论计算是否正确②间接法,利用较简单的电机基本实验测出电机参数,间接计算出电机性能。4.电力系统由哪几部分构成?答:电力系统主要由发电厂、输配电系统及负荷组成。发电厂将一次能源转换为电能,经过输电线路进行输送,在变电站内进行电压等级转换和线路的投切、保护,送至负荷所在区域的配电系统,再由配电变电站和配电线路把电能分配给负荷。由输电线路、配电线路、变电站组成的输配电系统成为电力网络。由发电厂,输配电系统及负荷组成的统一整体成为电力系统。5.电力网的构成和功能?答:A电力网络由不同电压等级的电力线路、变压器和相应的配电装置构成,功能是输送和分配电能并进行电压变换。B电力网分为输电网和配电网。输电网主要将远离负荷中心的发电厂的大量电能经过变压器升高电压,通过高压输电线,送到邻近负荷中心的枢纽变电所。同时输电网还有联络相邻电力系统和联系相邻变电所的作用,或向某些容量特大的用户直接供电。输电网的额定电压为220-750kv,配电网客分为高压、中压和低压配电网。高压电网一般为35-110kv或更高,中压配电网电压一般为1-35kv,他们将来自变电所的电能分配到众多的配电变压器,以及直接供应中等容量的用户,低压配电网,电压为380/220v。用于数量很大的小用户供电。6.电气设备绝缘试验的目的和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目的:通过试验,掌握电气设备绝缘情况、保证产品质量、或尽早发现绝缘缺陷,从而进行维护与检修,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主要内容:①绝缘电阻与吸收比的测量②泄漏电流的测量③介质损失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