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中的“六化”和上课中的“六要” (3).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备课中的“六化”和上课中的“六要” (3).doc

备课中的“六化”和上课中的“六要”(3).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备课中的“六化”和上课中的“六要”新课改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一些教学中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如自主学习的有效性问题、学生的两极分化问题等等。但是,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宿与落脚点。因此,我们必须在备好课和上好课上作文章、下功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更能说明备课对上课的重要作用。新课改、新教材、新教法的出现,无形中对我们的备课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我们为了上好一节课,在备课中要做很多事,要费很多心机。为了备好每节课,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在备课上要做到“六化”:重点难点先内化,目标任务明确化,教学内容实用化,思路步骤简单化,教后反思深入化,教法设计个性化。有时,我们一课上完了,却对这一课的重难点模模糊糊;有时我们对所带年段、学科,甚至本单元谁重谁轻,也是马马虎虎;有时对本班学情的重难点是什么更是一无所知。因而,备课一定得抽点时间,钻研教材,通读大纲,研究学生,对一本书、一个单元、一门学科、一班学生学情、一节课中的难点和重点要挖掘的清清楚楚,自我内化。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上,围绕“三维目标”,本节课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完成哪些任务,必须明确化,不然,上课会出现“信马游缰”的现象,导致课堂效果不突出。备课内容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得什么,有哪些收获。因此,备课内容一定要体现实用价值,学哪些知识,锻炼哪些能力,受到哪些情感熏陶,受到哪些教育,不能是不加思索地抄写教案。当然,我们不必把想到的一字一句都得点滴不漏地写在教案上,我们只需要心知肚明就行了,思路力求明晰,步骤力求简单。我们上完一节课,往往忽视了教后反思,这应该说是教学提升缓慢的主要原因。在每次备下一课时,我们都应对前节课的成败得失及时做一下反馈,认真反思,认真总结,只有不断地去深入反思,才能不断进步,提高的更快。在教法设计时,既不能照搬照套,也不能把人家好的方法全部抛弃,既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固执钻牛角,要依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路、自己的感悟设计符合学情、符合新课改理念,而却有独到之处的个性化教学方法。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主,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实在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此,我们在上课中要尽量做到“六要六不要”,以避免教学走入误区。一要以学生为主,但是不要放任自流;二要教法灵活多样,不要堂堂讨论;三要培养学生质疑,不要老师一疑到底;四要注重实效,不要总搞花拳绣脚;五要超越课本,不要拘泥于课堂;六要分层引导,不要“一刀切成”。有的课,我们花费了不少精力,让学生动手画、动嘴唱、动身演,老师也做了不少道具,个人、小组、全班都在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可一节课下来,收效并不见好,这是因为学生虽自主了,互动了,但老师没有去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虽然各种感官都在动,但却未真正地去动脑子、去思维、去理解。所以,在学生齐动之时,老师要适当引点,甚至讲解,特别要培养学生自觉思维、积极动脑的好习惯。一提起自主合作学习,我们就节节课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讨论,结果,一些重难点问题还是“踢”给了老师来解决。小组讨论只不过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形式,如果节节课这样,教学则显的僵化死板了,就是真正的讨论,老师也要准确把握什么情况下讨论,以什么方式讨论,几人一组,讨论到什么程度……不应该用一种模式讨论。质疑问难是锻炼学生创新精神和独立思维的最佳途径。可是,我们许多课,老师总是把问题设计好,一个个问题都是老师提出来,然后让学生只是解答,这样以来,学生思维受限,创新火花得不到迸发。我们应该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都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对于自己的课,应有自己的拿法,自己学生学习水准有多深多浅,只有自己明白,该讲时还得讲,该练时还得练,不能东施效顰,形式上花里狐梢,引人耳目,到头来收效甚微。我们不能吊死在书本和课堂,要把课堂、书本、生活、社会链接起来,走出教本,走向生活,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我们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对优等生上什么,对中等生上什么,特别是哪些差生又怎么去教,怎么才能使每一位学生有所进步,有新的收获,耐心点、细心点、用心点、辛苦点,一定能成功一点。教师备课上课只仅仅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家长没有重视孩子学习,没有科学家教的炽热之心,社会没有支持教育教学的和谐氛围,要把教育教学质量搞上去,也只是一纸空文。因此,人人关注和支助教育教学,课改之路才能走好,质量之果才能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