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隋唐时期的书法、绘画成就以及石窟、音乐、舞蹈等艺术成就,包括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敦煌莫高窟艺术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颜真卿书法成就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书法艺术在唐朝进入了黄金时代。通过对阎立本、吴道子绘画成就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他们各自的创作特点。通过对敦煌莫高窟艺术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它在壁画和彩塑方面的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诱发学生对书法、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爱好。重点:本课是隋唐文化的第二课,着重介绍隋唐时期的艺术成就。“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是本课的重点子目。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敦煌壁画不仅仅是艺术品,同时又是历史的画卷,它以绚丽多彩的画面描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各个朝代多方面的社会面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墙壁上的图书馆”。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难点:“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大部分学生缺乏书画艺术修养,历史教师对这一部分的研究也不是很专业,这些都给本课的学习带来了难度。导入新课: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讲述的书法和绘画内容。讲授新课:二、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板书)石窟寺原指在大山间开凿出来的寺庙和僧舍,是宗教徒顶礼膜拜的神圣殿堂。随着宗教的广泛传播,石窟寺逐渐成为宗教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而发展成为融合建筑、雕塑、壁画、装饰等艺术的综合体。我国石窟在世界佛教文化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以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精湛传神的技巧呈现出汉魏以来佛教艺术发展清晰完整的脉络。印度的佛教和佛教艺术沿着古代丝绸之路,越过帕米尔高原,沿着天山南麓进入玉门关而到达敦煌。随后,佛教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崇佛的盛况也从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石窟艺术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石窟艺术主要有彩塑、雕刻、壁画、装饰等。敦煌莫高窟由于集中了大量的石窟艺术珍品而被誉为“艺术宝库”。它丰富的唐代遗存,也为人们展示了一部唐代石窟艺术的编年史。敦煌的隋代佛像体现了北朝雕塑向唐代过渡的特色,而唐代佛塑则摆脱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具有汉民族的特色,造像温和、慈祥、庄严、丰满。敦煌壁画构图严密,色彩富丽,形象生动,反映了大唐帝国的繁荣强盛和勃勃生机。莫高窟开凿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南北长约1600米。据唐代碑文记载,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在唐朝时大大扩展,武则天时已修建到一千多佛龛,所以又称“千佛洞”。因为唐朝时此处地名“莫高里”,因此又称“莫高窟”。莫高窟至今保留的洞窟(指有雕塑和壁画的)是在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时代陆续开凿的,有塑像、壁画的共有492窟。其中包括历代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两千四百多尊。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教师讲艺术宝库莫高窟时,可以先播放一段反映敦煌莫高窟的录像,使学生犹如置身于艺术“画廊”之中,然后引导学生在观察、联想的基础上谈一谈他们的观感。这之后,再选放一些精美的敦煌壁画,让学生思考“这些壁画丛哪些方面反映了隋唐时期的社会风貌?”此处应让更多的学生发表意见,只要合理,教师都应鼓励学生参与,不用有统一的答案。如果有时间,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关于敦煌艺术的发现与遭劫、敦煌学的建立等课外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他们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知识链接:敦煌莫高窟发现藏经洞(1900年)1900年7月12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住在莫高窟的当家道士王圆篆无意间在16号的洞窟中发现了从西晋到北宋的5万多件经卷、文书、绘画,大约是北来中期为避乱而封藏于洞中的,这个洞就被称为藏经洞。藏经洞文物的发现,并未引起清朝的重视,而帝国主义的文化强盗却闻风而至,他们利用王道士的愚昧和贪财,大肆掠夺。英国的斯坦因以考古为名,花了500两银子,用7天时间在洞内挑选了近万件写本、印本卷子,装满24大箱,其中有长1丈多的唐绣观音和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另外还挑选了5箱精美绘画艺术品,运回英国后收藏于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法国人伯希和得知,也以50两银子一捆的代价,盗走5000多件珍品。美国人华尔纳用特殊的化学溶剂,剥走了7个洞中的26方壁画。1909年清朝才下令将藏经洞所余文物全部运往北京,仅剩8697件,存放于京师图书馆。敦煌学:诞生于一百年前的敦煌学,在研究的广度上,被学者称之为百科全书式的学问,体系庞杂,结构多样,涉及到了宗教、历史、地理、文学、艺术、民族、民俗、经济、政治、文化、语言、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