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索赖村中心小学王宏小学一级教师邮编:342823联系电话:15970885596邮箱:whxuxs@126.com【摘要】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实验,把实验建立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调动学生实验兴趣,鼓励学生自制教具、学具,组成实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课外探究品质。【关键词】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索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经过具体实验操作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城乡小学都陆续装备了实验仪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这些标准和条件与新编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要求尚有差距,特别是在贫困的农村,这种差距尤为明显。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科学提供了丰富的、具体的教学素材,为开展科学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学生对科学课中的许多内容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作为农村小学科学教师,除了充分发挥现有实验仪器的作用外,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开展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学具,创设观察。实验条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初步尝试。1.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把实验建立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教学材料。设计实验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任务是什么,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各种感官有意识的进行观察,直接感知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当地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直根,土豆、红薯等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在农村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应有尽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叶的形态和功能、花的结构与果实等教学内容,都可以就地取材而观察、认知。2.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实验,调动学生实验兴趣实验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或实验室,教师要因地制宜,开辟多种实验场所,把实验在田间、地头,甚至在学生家中开展,在学生亲身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实验是否成功、效果是否明显,在调动学生实验兴趣中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实验,确保实验的效果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如:“蚯蚓的观察与生活环境的研究”设计中,我带领学生到校外田野中开展捉蚯蚓比赛,看看谁捉的蚯蚓多、让比赛冠军介绍在什么地方捉到的,寓教于乐,达到实验目的。《水土流失》一课中,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了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的自然面貌与条件,让学生介绍当地司空见惯的山洪爆发时的情景以及山洪爆发后造成的影响。在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浮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一地区容易发生水土流失而其他一些地区不会发生水土流失、怎样防止水土流失等进行思考讨论的过程中,点燃了学生植树造林、绿化荒山、造福家乡的美好愿望,达到了有效实验教学效果。生物与环境、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的污染和保护、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实验教学,教师要在熟悉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安排实验,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探究,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3.鼓励学生自制教具、学具,以弥补实验装备的不足,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新编科学教材,对原教材在内容和编排形式上作了较大改进,按原大纲装备的仪器,与新教材不配套,仪器短缺较为突出。教师要率先垂范,倡导、鼓励学生动手动脑,积极进行教具学具的自制活动。如:在《物体的沉浮》教学中,我用空矿泉水塑料瓶和葡萄糖酸钙玻璃瓶自制物体沉浮演示仪(在塑料瓶和葡萄糖酸钙玻璃瓶中分别装入适量的水,将葡萄糖酸钙玻璃瓶瓶口朝下投入到塑料瓶中,盖上塑料瓶瓶盖,用手挤压或放松塑料瓶,玻璃瓶会上下沉浮),形象展示了沉浮与重量的关系。如《风的形成》一课中,要讲清风的形象,就必须用空气对流箱来作实验,而空气对流箱在装备仪器中是没有的。我找来三合板、塑料薄膜、香等材料,做了个空气对流箱,通过香的烟飘动,成功的显示了“风是在冷热差别条件下空气流动产生的”的原理。我制作的许多教具,取材方便,制作简便,且实验效果明显,触动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于是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教具学具的自制活动,指导、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学生做出了简易测力计、动植物标本、昆虫标本、简易保温箱、三球仪、太阳能热水器等,解决了仪器短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使之成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