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处世之道.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金币:12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五篇处世之道.doc

第五篇处世之道.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2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五篇处世之道1、一上火车,便开始了一场不愉快的谈话。铁木辛哥首先发出了一连串的责难:“为什么派你跟我一起去?是想来教育我们这些老头子,监督我们的吧?白费劲!你们还在到处玩的时候,我已经不知经历了多少场战争了,为了给你们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奋斗。你军事学院毕业有什么了不起!革命开始的时候,你才几岁?”这些话,已几近侮辱了,但是什捷缅科却老实地回答:“那时候,刚满十岁。”接着又平静地表示对元帅非常尊重,准备向他学习。铁木辛哥最后说:“算了,外交家,睡觉吧。时间会证明谁是什么样的人。”时间也确实证明了一切,他们同甘共苦了一个月,在一次晚间喝茶的时候,铁木辛哥突然说:“现在我才发现自己错了,你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人。我曾想,你是斯大林专门派来监督我的……”后来什捷缅科被上面召回,铁木辛哥亲自向大本营提出要求,调这个晚辈来共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什捷缅科为顾全大局的忍辱负重的精神,这正是圆润的处事之道,也正因如此,使他得到了铁元帅的尊重,相容和信任。2、在《资治通鉴》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宴席之上,魏王问文武百官:“你们说我是明君呢,还是昏君呢?”大多数的官员都趋炎附势之人,纷纷说:“大王当然是一代明君了。”正当魏王飘飘然时,问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却说:“大王是昏君。”魏王如被泼了一盆冷水,问:“何以见得?”任座回答说:“大王您获得了胜利,攻下了城池,没有按顺序分给您的弟弟,而是分给了您的儿子,可见您是昏君。”魏王大怒,马上下令,将任座赶出去听候发落。接着问下一个臣子,这位大臣说:“大王是明君。”魏王心中暗喜,忙问:“何以见得?”这位大臣说:“有古言说,明君手下多是些直臣,现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这样的直臣,可见大王是明君!”听罢,魏王赶快把任座重新请进来赴宴。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三种人。第一种是那些趋炎附势的大臣,他们说魏王是明君,完全是出于保全自己与升官发财的私心,是圆滑。这样做只会更加助长魏王的昏庸无道。第二种是任座这种刚正不阿之人,敢于不畏权势,直言进谏,非常了不起。但是这种人却因为刚正有余,圆滑不足,触犯了魏王的君王威信和颜面,不但没起到作用,反而自己被赶出去。最后一种人便是救回任座的大臣,显而易见,他所有的不仅是刚正,而且是大智慧。其实,他很清楚魏王是昏君,但是直言不讳,必将会获得像任座那样的下场,为了使魏王能够纳谏,他顺从了魏王的心态,先说他是明君。因为这位大臣的初衷是想要帮助魏王的,所以他说出这句话与那些趋炎附势之徒有本质区别,起到的作用也就不同。然后他在解释中婉转的告诉了魏王他就是个昏君,明君应该如何做。这样做就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不仅纠正了魏王的昏君所为,也解救了任座。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种处世之道——外圆内方。3、前几天看了一篇小文,心里很是感慨的。不知大家看没看过。说童话里有一头狮子生病了,百兽都来探望它,唯独没有狐狸。于是狼利用这个机会对狮子说:狐狸一点也不尊敬你就它没有来探望。刚好狐狸来了正好听到狼说它的坏话。狮子看到狐狸来了非常生气,狐狸说给它解释的机会。然后就说:在所有的动物中有谁能比我更关心您的病情呢?我去找医生去了到现在才找到医治的办法。狮子命令狐狸说出治病的方法来。狐狸说:活剥狼皮披在身上。狮子听到后立刻扑上去撕掉狼皮。于是狼死了,而后狐狸得意的笑着说:让人产生恶念这就是应有的下场。故事的结果不难看出它在告诉我们:害人就是害已,当人在说别人的时候,已经是让别人说自己了。孔夫子说的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是啊!有时人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是同自己开这样或那样的玩笑,或悲、或喜、或哀、或怨、或得、或失……但结果会怎样呢?不觉中人生便在得失哀怨中匆匆逝去。到老时不知自己失去的是什么,可悲啊!我们说:生命是短暂的,可生命的过程是可贵的。人在世中怎样活的开心、活的快乐、活的幸福我想才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啊!我不赞同狼与狐狸之间害人害已的做法,但我更提倡心灵的纯净与人生命存在的价值。那将是生命的永远哪!第四篇《君子之道》1、说在一条小街上开了三家裁缝店,每一家都在想:我一定要招到最多的客人。所以就力图把自己说得非常非常大。第一家店说“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缝”,把这个大牌子挂出去了。第二家一看,觉得我要比他更高一点,所以做了一个更大的牌子,说“我是全国最好的裁缝”。第三家想了想说,“我难道还能做全世界最好的裁缝吗?”想了半天,最后他做了一块很小的牌子摆在那儿,结果那条街上的所有客人都来了第三家,前两家变得冷冷清清。这第三家牌子写得是什么呢?他写得是“我是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也就是说,他把这个视线放回到眼前,从当下做起。2、十五世纪一个宗教改革学家路过一个烈日炎炎下的巨大的工地,所有人都在那儿汗流浃背地在那儿搬砖。他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他去了以后就问第一个人,他说你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