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们上路了》教学设计《我们上路了》教学设计(精选14篇)《我们上路了》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用一群孩子的口吻,表达了当代少年儿童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不断奋进的心声。这是一首现代诗歌,篇幅不长,韵律较自由,不拘于一格。全诗有三个小节,第一小节两句八行,第二小节四句十三行,第三小节三句十一行。本篇诗歌文字浅显,大部分诗句的意思学生可以自己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只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指导、点拨。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诗句的意思,从整体上感受体会诗歌表达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3、尝试简单的诗歌创作。教学手段:朗读激发情感,个体交流深入理解。形式自由,内涵开放。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单元主题)老师指着黑板上的板书“告别童年”,请同学们读一遍;再读——谈谈感受;接着轻轻地读“告别童年”,说出你的感受(轻轻地读,仿佛无比留恋,童年往事一一浮现。童年是一副画,每张画的内容都不一样,无所不有;童年是一首歌,旋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再大声地读出来,你的感受又是什么?(自豪的、满是憧憬)。师小结:是啊,我们就要告别童年,成为少年了。我们的双手变得有力,思想逐步成熟,尽管路上会有风雨飘摇,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上路了!齐读课题:第28课《我们上路了》;提问:“我们”是指谁呢?(你,你们,所有与大家一同成长的告别童年的孩子们。)指导读课题:充满豪情,意气风发地读;站起来读,师引导:我们上路了,欢欣鼓舞;(幻灯放映)让学生接横线上的词。(我们上路了,激情满怀;我们上路了,满心欢喜;我们上路了,风雨无阻;我们上路了,义无反顾……)二、学习课文1、带着感情,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歌,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句子读准、读通顺。随手做批注。谈谈你的认识和收获。(发言自由不限)师讲解:全诗分三小节,第一小节两句八行。提问:第二小节、第三小节分别是什么样的呢?(第二小节四句十三行,第三小节三句十一行。)小结:现代诗的特点——形式是自由的,内涵是开放的。只要心有所感,谁都可以进行诗歌创作。2、指名学生分小节朗读全诗,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学生通过朗读知道第一节:虽然我们很稚嫩,但我们还是上路了;第二节:路上可能遇到美丽也可能有挫折,但我们决不后退;第三节:人生的路靠自己,要脚踏实地,勇往直前。3、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注:学生有可能按着小节顺序逐一解读,但也有可能打乱顺序,需灵活处理。学生提出第几小节,当随机学习第几小节。4、学习第一小节“刚刚露出那嫩嫩的芽尖儿,刚刚染上那一抹淡淡的粉红,刚刚才捡到一张很小的邮票,贴上那只很大很大的信封。风刚从那林子里走出来,扛一面很艳的旗子抖着威风,”美美地读,优美流畅、充满诗意地朗读。可排序读,指名读等。同时指出“刚刚露出那嫩嫩的芽尖儿,刚刚染上那一抹淡淡的粉红,刚刚才捡到一张很小的邮票,”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在诗歌中用得非常普遍。指名读,提问:在这一句中,这些事物象征着什么呢?(我们稚嫩的人生之旅,我们才刚刚起步的人生之路。)启发:除此之外,还有相应的事物也能代表我们人生的刚起步。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刚刚露出小半张脸的朝阳,刚刚抽出新芽的树苗,刚刚展翅欲飞的雏鹰……学生再读。提示: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美好、充满希冀的)师:你能用你的朗读启发其他同学吗?最后,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没有统一答案,合理即可。)“哦,不管大人们怎么说,”师:平时爸爸妈妈唠叨吗?都唠叨些什么?你怎么对待?老师可以和同学配合表演一下:早晨,要上学了,临走时,妈妈会说些什么?你怎样回答?(体会父母对孩子的呵护,体会自己要摆脱束缚、要独立的心情)让学生接着体会下一句:“反正我们是上路了,一步一步地上路了。”应该读出什么感情?(自豪、骄傲、摆脱了束缚的快乐……)理解完了诗歌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学生读出词语的意思,读出句子的感情色彩。指名读,让学生点评。师(总结):记住,他读得好的地方,下次,你也那样读;他读得不够的地方,你要加以改进。最后齐读第一小节。在最后一句运用轮读的方法激发情感,“反正我们是上路了,一步一步地上路了——上路了——上路了!5、学习第二小节师范读,生思考: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些地方?划出来,做上批注。学生自由读,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批注。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师引导:结合自己生活、学习的实际,“骤起的风暴”“虚幻的风景”,你认为是什么呢?是什么让我们的“脚印也许弯弯扭扭”“膝盖也许被石块磕肿”?指出,在这里依然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突然之中的家庭变故,考试的不如意,与朋友的矛盾,来自其他的诱惑等。谈得越细致表明理解越深入。)请一位同学读,提示:就在他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他面对这种情况时的态度。再找人读,强调:你是什么态度就可能会读出什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