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中语文“感悟式教学”思考与实践安徽桐城二中朱新敏“中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研究”是桐城市教研室与桐城二中合作研究的一个省级课题,于2006年结题,2007年获得省三等奖。结题四年来,我们继续深化研究,使之更有针对性,更具操作性,有力促进了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一、感悟的对象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感悟式教学”以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为前提,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思考解破疑惑为关键,以获得顿悟为目的。这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着眼于其终身发展,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全新教学模式,一种优化高效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创新。尽管选入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体裁多样,风格各异,但我们在教学中选取的感悟点则有其标准:即每课的重点、难点、疑点、美点。抓住这四点进行感悟,我们就可以学有所获,从不同的侧面真正理解作品,激活思维,进而张扬阅读者个性,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其一,感悟重点感悟需要优化教学环节,突出重点。这就要精选教学内容,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譬如,鲁迅的《祝福》是一篇博大精深的文章,有很多东西可讲,但教学时间有限,一两节课的教学难以穷尽所有精华。于是,在反复钻研教材后,我决定以探究祥林嫂悲剧原因,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创作意图作为教学重点。在学生梳理情节后,我请他们找出文章中描写祥林嫂肖像的句段,先从表象上了解祥林嫂是如何一步一步沦落的,初步了解她的悲剧人生。然后问“什么是悲剧?”学生回答后,我板书鲁迅关于悲剧的名言“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接着问学生,祥林嫂身上“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相关情节,概括出祥林嫂善良、安分耐劳、倔强抗争等美德。接着我追问,“是谁把这个好女人毁灭的?她婆婆?鲁四老爷?柳妈?鲁镇其他人?我?”,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阐述自己观点,明确了祥林嫂其实是被封建礼教、封建迷信、那个冷漠的社会以及有意无意的愚民们给杀害的。最后追问,鲁四老爷们在现实生活中消逝了吗?祥林嫂的悲剧绝迹了吗?作者把这个悲剧过程展示给人看的目的何在?教材编写者为什么在当今还要将上个世纪初的文章选入课文?就这样,通过一个主问题,通过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地追问,学生最终悟出了鲁迅一以贯之的创作意图——改造国民性,也悟出了教材编写者在新世纪仍然编选鲁迅文章的良苦用心。感悟重点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文本,切实把握文章主旨,优化教学环节,找到最恰当的切入点。其次,感悟难点阅读中的难点,是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与思想认识,是文中的情趣或“理趣”。学生们限于知识、阅历,理解不准或理解不透。要突破这种文本解读中的难点,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借鉴知人论世的做法,在作者身世背景和文本中的重要信息综合分析基础上获得顿悟。比如,《兰亭集序》描述兰亭雅集的盛况,前一部分叙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文辞优美,内容单纯,学生容易理解。后一部分侧重议论与抒情,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话题转为对生与死的认识,认为“一生死为妄作,齐彭殇为虚诞”,情感基调侧重于悲伤惆怅。如何理解作者的生死观,如何理解全文乐中生痛又由痛而悲的情感,成为深度解读的难点。要想突破此难点,一是论世,让学生了解东晋名士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一死生”的时代风流;二是知人,让学生了解作者虽也善清谈,却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驳斥“一死生----齐彭殇”,直面生死,标志着中国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三是分析文中“乐”与“悲”之联系,如乐时令、乐群贤、乐山水、乐酒诗;悲兴尽悲来而良辰不再,悲追求欢乐而转瞬厌倦,悲新旧易变而生命渺小。教师通过引进背景资料和对文本信息的追索,从而让学生明白文章叙“乐”而张扬生命意趣和自由个性,叹“悲”进而追寻人生命运和宇宙天道。叙“乐”是尽情尽兴讴歌生之欢快,叹“悲”是庄重严肃地阐发生之意义。一乐一悲,亦乐亦悲,相得益彰而各尽其妙。在破解该难点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中国文人对生命终极价值求索的顿悟。感悟难点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学养,有循循善诱的耐心,方能引导学生寻幽探胜,有所发现,并在鉴赏过程中享受探究的快乐。其三,感悟疑点读书一深入,就会产生许多疑点,这时学生正处在有所发现的关键时刻。一旦突破这一疑点,往往会取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笔者曾参加一次考评课,课题是《边城》,而上课班级是一个文科实验班,学生思维活跃。一位执教者在引导学生鉴赏选文结构、人物形象、风俗描写后,给五分钟让学生自由提问。前几个学生的问题显然都在老师的预料之中,很轻松地解决了。最后一个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其一是,课文开头说“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中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其二是,选文中翠翠不止一次地想到爷爷死了,这样写有什么言外之意?听到这样的问题,听课老师不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