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前期中等教育观念变迁的中期报告.docx
上传人:快乐****蜜蜂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10KB 金币: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华民国前期中等教育观念变迁的中期报告.docx

中华民国前期中等教育观念变迁的中期报告.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华民国前期中等教育观念变迁的中期报告中华民国前期(1911年至1949年),中等教育观念经历了重大变化。在民国初期,中等教育主要由私塾和官办学堂两种形式组成。私塾主要由士绅、商人及农民自发组织,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学生选拔来源也较为有限。而官办学堂则是由政府出资兴建,主要面向中下层阶级、市民和商人子弟,其教育内容主要以国学为主,缺少现代科学知识的教授。随着时代的变迁,中等教育观念逐渐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政府逐步加强对中等教育的投资和控制,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现代教育设施和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教育家们开始提倡现代化的中等教育模式,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其中,齐聚龙、唐君毅等人提出的“教育教学改良思想”,标志着中国教育的新时代,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西方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的引入,如美国的学习院模式、法国的专业学校制度等,也给中国的中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思想启示。总体而言,中华民国前期中等教育观念变迁可以概括为从传统国学向现代综合教育的转变、从重视教育的形式向重视教育的内容和质量的转变、从政府主导推动到教育家和社会智力集团引领推进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