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单位:临朐县新华中学姓名:孟祥森第十一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第二项目养成亲社会行为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位于《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P20-26页,学生在了解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为学生培养亲社会行为的习惯提供了情感基础;养成亲社会行为是关心社会的必然结果和自然体现。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帮助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和技能。养成亲社会行为要学会谦让、分享、助人,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养成亲社会行为更体现在对社会做贡献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心、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二)能力:培养亲社会的技能,养成亲社会的习惯;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三)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教学重点:本课知识都是重点教学难点:我为社会做贡献教具准备:课件学法指导:观察、感受、理解的灵活运用,问题导学、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预习学案自主预习找出下列问题1.怎样才能养成亲社会的行为?2.为什么要谦让?怎样才能做到谦让?3.什么是分享?我们为什么要学会分享?4.怎样帮助他人?5.我为社会做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6.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的方式有哪些?二.观点大碰撞1.有的同学认为:谦让就是懦弱、退缩、不敢竞争,你认同这个观点吗?2.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自己的行为有利于社会,就是在奉献。我们现在是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只要做好自己应该做得,也是在奉献。三.搜集和课本内容有关的事例、我们参加公益活动的图片,并结合课本知识谈谈自己的认识。四.课前小组交流预习成果五.阅读先知道: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观察图片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教材上的四幅照片)无偿献血照片;爱心捐献照片;关爱照片;救助照片。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试一试:自己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议一议: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师总结:养成亲社会行为并板书)第十一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二、明确目标:三、检查预习:小组汇报,重点指导四、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活动一:1.课件展示: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就把那个大梨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青少年学习的榜样。(1)孔融的哪些品质值得我学习?这对我们为人处事的启示是什么?(2)学生展示搜集的历史或身边类似的故事,讨论交流。2.学生思考回答,老师适时点拨。3.教师总结课件展示:结论一: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谦让。(二)合作探究活动二:1.课件展示:名人名言: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你如果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忧愁。——培根(1)这个名言说明了什么?(2)说一说:你有过与人分享的经历吗?请谈谈自己的感受。2.学生思考回答,老师适时点拨。3.教师总结课件展示:结论二: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分享。(三)合作探究活动三:1.课件展示:帮助与自尊一个流浪汉来到一个庄园,他已经好几天没有吃到饭了,主人就让他把前院的一小堆木柴搬到后院去,流浪汉做完后,吃上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然后离开了。主人儿子问父亲:那堆木柴不是刚请人从后院搬到前院吗?直接请他吃一顿不是更好吗?主人回答:给他工作,也给了他自尊,这实在比一顿饭更加重要。(1)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2)结合课本知识,总结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什么?2.学生思考回答,老师适时点拨。3.教师总结课件展示:结论三: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帮助他人。师讲:总之,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谦让、分享和帮助,这样我们的人际关系才能搞好,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四)合作探究活动四:1.课件展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1)你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吗?(2)这句话反映了顾宪成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