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考古网访谈刘一曼老师实录本站记者:刘老师,您好!谢谢您接受考古网站的采访。作为学界少数几位女考古学家之一,您当初如何走上考古这样的专业道路?刘一曼老师:我中学在广州市广雅中学念书,那是张之洞创办的百年名校。高中时,我们的历史老师讲课很生动,很吸引人,我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后来参加统考,就第一志愿报了北大历史系。当时17岁到北大上学,一年级一起学古代史、近代史、文献等基础课。二年级时开始分专业,当时报考古专业的人不太多,王冶秋局长还专门来作过报告,指出国家急需考古文物方面的专门人才。而我在中学的时候就比较好动,喜欢游泳、旅行等,觉得走向田野的考古学应该比纯粹在办公室做历史研究更有意思,所以我当即申报了考古专业。本站记者:又是什么机缘让您选择以商周考古为研究方向呢?刘一曼老师:我们的考古专业要学5年,58年组成考古班,就前往周口店边实习边学习。发掘出一些动物化石,还可以当面向斐文中、贾兰坡、吕遵谔这些先生请教,觉得挺有意思。后来回到学校学习基础课,1960年到洛阳王湾遗址实习,王湾遗址以新石器为主,但也有周代等其它时代的遗存。实习时间比较长,也比较艰苦。四年级时写学年论文,指导老师是邹衡先生。五年级时做专题实习,我被安排到王湾整理当时发掘的东周墓,并写了发掘报告。后来撰写了《洛阳地区东周墓葬的分期》毕业论文。当时选了几个同学的论文作公开答辩,苏秉琦、安志敏等是答辩老师,结果我的论文得了优秀。本站记者:毕业后您就到考古所了?刘一曼老师:毕业那年正好考古所招研究生,那年招三个,我与刘金山考了徐旭生先生的。当时也没考虑很多,才22岁,觉得还年青,就想多学一点。后来考虑做毕业论文时,我还是想继续做点东周墓葬的研究,但赶上了不停的政治运动,就耽误了。本站记者:但您还是坚持从事了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考古工作。刘一曼老师:72年我从干校回来,考古所的一些队也陆续开始了工作。安阳队的工作也展开了,当时人员安排是比较灵活的,想去就去,不想去的话,再呆一阵子也没人管。我想自己62年毕业到现在72年已经10年了,还没有真正干多少业务工作,已经32岁了,感觉挺可惜的,还是要抓紧时间搞一搞自己的业务,那时也挺缺人的。到了安阳马上投入了小屯南地的发掘。通过发掘与进一步学习,发掘技能、编写报告与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本站记者:您72年到了安阳,73年就有了小屯南地甲骨这样的重大考古发现,这应该就是您新的学术生长点的开始吧?刘一曼老师:在学校时学习文字学,就一个学期,学的也比较简单。甲骨也就讲一点点,也不认识几个字。73年在小屯南地发掘,虽然也是配合基建,但也是带着课题设想的发掘。考古发掘有它的偶然性,是有一点运气的。当时我主持发掘的24号坑出土的甲骨是最多的,有1300多片。发现甲骨之后,对甲骨就有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的条件比较艰苦,白天发掘,晚上就在煤油灯下看甲骨,做摹本,碰到不懂的,就去查书。当时队里的书不太多,有《殷契粹编》、《卜辞通纂》。还有姚孝遂先生也在安阳发掘,他是研究甲骨文的,我经常向他请教。我觉得临摹是比较好的方法,通过临摹,慢慢就有了一点基础。74年我们编纂了小屯南地发掘简报。当时所里考虑到这么多的甲骨,还是在北京整理更加方便,就把小屯南地甲骨运回到北京,随后75年秋天所里成立了甲骨组,成员有我、曹定云、温明荣和郭振禄,另外还有两位技师。开始我们自己也做拓片,后来主要是王兆瑩等人在做。小屯南地甲骨的整理,技术性工作占了很长时间,特别是土锈极难除去。另外一项主要工作是甲骨缀合,《小屯南地甲骨》书里就缀合了五百多片。在整理甲骨的这七八年里,我们是边干边学。夏鼐所长指示我们要用考古的方法进行整理和研究,这是我们与其他的学者研究的不同之处。83年甲骨组解散,我重新回到安阳队,从那之后,我就一直在那工作,直到退休。本站记者:1991年您又发掘了花东H3,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甲骨集中出土。请谈谈您对花东甲骨的发掘和研究。刘一曼老师:1983年甲骨组解散后,我在安阳参加发掘,与杨锡璋先生发掘了十几座车马坑,还有郭家庄160号墓。160号墓是当时殷墟发现的第二座大的墓葬,仅次于妇好墓,被评为90年的十大考古新发现,还是比较重要的。花园庄东地甲骨,原来根本没想到会那么多,考古发现就是这样会有意外的惊喜。小屯南地以卜骨为主,卜甲才70多片,挖完小屯南地甲骨之后,我就老想,要是能挖出一批卜甲就好了!当时花园庄正在配合基建发掘,钻探出一点甲骨,都很小,也没有字。先在花园庄南地挖,就出了几片有字小卜骨。后来到东边挖,我对郭鹏说,能出十几片就很不错了。结果却出乎意料,出了1583片,有字的689片,以大片的龟甲为主。后来和曹定云花了很长时间进行整理。2007年《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我觉得发掘了什么,就应该把它整理好,曹定云也有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