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本文档格式为PDF,如需转换为TXT,可免费下载转换软件:http://115.com/file/dpikfiut解压密码:/byby777go刚过去的这个周六,本市今年首场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场高招咨询会,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大兴校区举行。当日,70余所京内外高校现场接受考生及家长的咨询,实际入场咨询者高达4.1万人。不过,记者发现,在现场咨询的基本以家长为主,极少见到考生本人;在京院校摊位前的家长人数也远超过京外院校;此外家长的提问也不约而同地指向"录取分数、招生专业和就业情况",极少出现"我们家孩子喜欢......"之类的表述。种种现象让人不禁生出疑问:考大学,是孩子的事还是家长的事挑学校、选专业,该不该让家长做主一辩:做咨询,孩子太忙父母包办正方:复习为重,保障该由家长做杨晓璐(昌平区,学生家长):为了参加在大兴举办??这场高招咨询会,我早上6点半就起了床,开车往南赶,没想到还是堵在了路上--有家长比我还早。咨询前一天,闺女跟我说她也想一块儿去看看,被我制止了。我对她说:"在家好好复习,好好休息,这才是正事。其他所有跟高考相关的后勤保障工作,就得我们家长跟上。"在咨询会现场,我也看到过来的基本都是家长,我还跟一些家长聊为什么不带孩子过来,基本上所有人都告诉我,孩子不是在家里复习就是去上各种考前辅导班了。我虽然不主张让孩子生活得如此紧张,但也明白来回折腾100多公里,会影响她的复习状态,是得不偿失的。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希望孩子能真正理解我们在烈日下操场上挤破脑袋问问题的苦心,能够考出好成绩,上一所满意的大学。反方:感性认识,无法由家长传达蒋女士(本市某中学高三教师):参加???兴的高招咨询会前,好几位学生家长给我打电话,问我用不用带上孩子一起去看看。我当时都明确告诉他们:一定要带孩子去看看。这是他们决定自己要去哪里开始大学生涯之前对"象牙塔"最好的了解机会,非常重要。学生在中学期间,接受的是课本知识,探索性研究是很少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并擅长探究的领域,不过在中学时期很难被自己和家长认识到。但是参加高招咨询会,通过对各学校的了解,学生会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有助于他们明确自己的志向,从而更有动力投入最后的复习备考。而家长在现场,无非就是了解各所学校的招生计划、招生政策、分数级差等,无法将高校的感性印象传达给学生,这使得咨询的效果大打折扣。事实上,上述的咨询信息基本上在任何大学的招生网站上都能看到,又何必起早奔波呢。二辩:挑学校???离家远近该不该成为影响因素正方:有好学校、好工作,何必"舍近求远"石景阳(海淀区,考生家长):我儿子今年高考,马上就要填报志愿了。我和太太告诉儿子:上什么学校你随便挑,前提是留在北京。对于那些把孩子送出京外上学的家长,我很不理解:北京集中了北大、清华、人大、北航等几乎所有中国最好的高校,拥有最好的教育、科研资源;此外也有全中国最密集的中央机关和国家级企事业单位,外企也很多,就业相对更容易,他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我一个同事几年前把孩子送到南京读大学,头一年孩子在那根本没法适应,冬天潮湿并且宿舍没有暖气,饮食上也与北京有很大差异。四年下来,孩子的朋友圈子基本就是很少的几个北京人。更重要的是,当他上完四年大学回到北京找工作,发现自己对家乡也已经陌生,很难融入这里的环境,找工作一度很困难,搞得两头都耽误,非常不值得。我不愿意我的孩子重蹈覆辙。反方:远离父母身边,孩子更受历练金志鹏(北京家长,女儿正就读于武汉大学):我一直坚持应该让孩子出去见见世面,高三填报志愿时,我就鼓励她大胆选择京外高校。事实上,要不是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我甚至都想让女儿去国外读书。现在由于不少家长固守让孩子在家门口读书的观念,造成许多在京普通高校的分数线远高于京外的211工程重点大学,那些孩子白白丧失了获得更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另外,我认为,离开自己的父母,在京外一个人学习、生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解决困难、独立与人交往,这种成长的历练是在家门口上大学的北京孩子很难得到的,并且对孩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好处。说实话,开始时女儿每周都打电话回家哭诉各种不如意,但我们就告诉她"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现在两年过去,她已经完全适应了那边的环境,性格也变得非常开朗,假期她和同学去贵州做田野调查的报告还在学校拿了奖。三辩:选专业,家长的理性选择强过孩子的感性兴趣正方:对社会认识不清,兴趣也是盲目王成浩(朝阳区,考生家长):填报志愿时我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孩子的兴趣,但是在大方向上必须听从家长的意见。这个大方向便是大学品质(是否211、985高校)、口碑以及专业的冷热门情况等。很多人说孩子的兴趣才是他今后学习、发展的动力,可是我认为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孩子们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几乎很难和社会有足够的接触。在这样的环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