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MERGEFORMAT5阅读让语文教学活起来——浅谈《语文读本》的利用榆林高新完全中学陈艳美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即言语,言语就离不开阅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想要学好这门学科,我们就必须广泛阅读。但是,应该阅读些什么书,又应该如何阅读,作为一个高中语文老师,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阅读。就现在学生阅读的现状来看:不少学生只是阅读一些杂志,甚至只读一些高考满分作文书等。为的是应付高考,但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差,写作水平越来越低,阅读没有思想,写作没有厚度。这正是因为阅读面的狭窄,急功近利的作文阅读,根本不能满足高考的需要和社会生活。为此,我们想到了《语文读本》,怎样将语文读本合理利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以读促写。本文就如何阅读《语文读本》谈些方法,供学生参考。一、“迁移式”阅读语文教学中,我们费尽心思的去解读一篇文章,学生也从这些“例题”中学到一些作文方法,也能理解一些思想。但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些例子”,我们要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延伸,也就是需要找“习题”来巩固知识,形成能力。《语文读本》此时就可以派上用场,可以作为“习题”加以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在分析“例题”时用的方法,自己去独立阅读与“例题”类似的文章。比如读到中国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上课时我们重在讲授分析诗歌的方法,课后,我们就在《语文读本》中找《地球,我的母亲》、《太阳吟》、《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诗来读,利用课堂方法,让学生来读,并进一步分析诗歌,看能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思和意味,能不能快速找到解读时诗歌的钥匙等等。这种阅读方法既省去了另外找资料来进行训练的麻烦,又完成了《语文读本》的学习,就近取材、信手拈来。方便且及时地训练了教材要求的能力;而且“例题”与“习题”相结合,“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和依凭,以《语文读本》为训练材料,巩固知识,形成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会使语文学科的学习事半功倍。二、“摘录式”阅读《语文读本》上的有些文章,所写内容难以理解,语言表达隐晦,行文方式不熟悉,一句话,读不懂。遇到这样的文章,你大可不必灰心丧气。我们今天的知识积累、人生经验及其有限,有的文章一时读不懂,是很正常的事,陶渊明读书还有“不求甚解”的时候呢!对读不懂的文章,建议同学们采用“摘录式”的方法,即摘录文中你认为“有意思”的句子。如高一册《语文读本》中有篇文章《一片树叶》选自《世界文学精品大展》,作者是日本作家、画家,文中贯穿的高深的美学思想对我们未学过美学的高中学生来说很难理解,但文中诸如“即使在最平凡的风景之中,人们也应当找到与自己的心灵息息相关的地方来”这样的句子是不是很有意味呢?我们将其摘录在自己的阅读笔记中,每隔一段时间品味品味,也许,你会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悟出其妙处。艰深难懂的文章,往往妙句连篇,精警句子不少。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趣味和嗜好,摘录一些句子,这对于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文学情趣,以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等都有极大的好处。三、“点评式”阅读一代伟人毛泽东,读书破万卷。他有个习惯,读书必点评,哪怕是借来的书。有一次,他的儿媳邵华从朋友处借来一本《茶花女》,毛泽东看到后,爱不释手,很快就读完了全书,催邵华将书还了。邵华看到书上到处是圈圈点点,很是为难。还朋友书时怕同学责怪,等朋友接过书后转身就跑。其实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邵华的担心有些多余,她的朋友得到的是一代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圈点过的书,这样的《茶花女》全世界绝无仅有,留到今天已是一本极珍贵的文物。《语文读本》我们人手一册,不是借别人的,完全可以放心圈点。好文章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我们如果用心去读,你就会在作者引领下进入其思想和感情世界,或扼腕叹息,或拊掌而笑,或注目沉思,甚或击节而歌。你只要进入了文本,就会情不自禁,有话要说,要把阅读的情感轨迹留在书上。此时,你不妨在书上圈圈画画,指指点点,或用符号,或用文字。这样的阅读方法肯定有事半功倍之效,能真正读懂、读透作品,甚至达到“二度创作”的高境界。学学伟人毛泽东,点评阅读破万卷。同学们试着用“点评试”阅读朱自清的《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余秋雨的《垂钓》、梁实秋的《雅室小品》等文章,你会体会到这种方法的魅力。四、“编题式”阅读中央电视台有个名牌栏目《开心辞典》,王小丫开心的考别人,那感觉真好。栏目名为《开心辞典》,其实最开心的是小丫,被考的人一点也不开心。看着那种绞尽脑汁状,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有些难过。我们从小学读到高中,大小考试历经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基本上是被人考,自己极少考过别人,更别说自己编题了。进入高中了,我们可以不时的考考别人,尝尝“开心”是什么滋味!《语文读本》上的文章,诸如张志公的《怎样过语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