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二历史试题命题人:审题人: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国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2、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符合鲜卑族统治阶级的利益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C、得到各民族统治者的支持D、代表了中原地区人民的利益3、对于商鞅变法和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A、改革都获得成功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改革的过程一帆风顺D、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不包括()A.平城地处偏僻,自然环境差B.少数民族柔然威胁北魏政权c.创造征伐南齐的有利条件D.洛阳地区农业文明发达5、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6、商鞅变法内容中,直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是()A、重农抑商B、奖励军功C、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D、制定连坐法7、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8、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以前,俄国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主要表现在():①克里木战争失败②农奴制阻碍工业的发展③十二月党人起义④各阶层强烈要求废除农奴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①③④9、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这主要是指()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C、农民许用高价赎买份地D、农民成为商品10、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①造成资本的集中②扩大了国内市场③提供了自由劳动力④强化了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1、倒幕运动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领导力量,主要是因为()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B、下级武士已经成为资产阶级C、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D、日本有尚武传统,武士有号召力12、“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D、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13、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最为关键的是()A、废藩置县B、发展近代教育C、实行征兵制D、废除土地买卖法令14、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15、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A、强学会的成立B、《中外纪闻》创办C、“公车上书”D、保国会成立16、被称为近代中国“精通西学第一人”的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17、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C、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18、戊戌变法的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A、挽救民族危亡B、发展社会经济C、推动政治改革D、促进思想启蒙19、商秧变法的理论基础是()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儒家思想D、墨家思想20、促使社会转型的改革的有()①、商秧变法②孝文帝改革③日本明治维新④戊戌变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二、非选择题(共2题,计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