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一)周东阳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平行四边形的判别》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六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说课流程,分别为: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评价分析。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紧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及梯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严密性的重要素材。2、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新鲜的知识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多数同学对数学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需要在学习实践中进一步加强。3、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平行四边形的两种判别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和应用这两种判别方法。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充分施展所学知识,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的两种判别方法,并学会综合应用。(2)能力目标: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增强对问题的感性认知。三、教法学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启发讲授,学生探究学习,坚持“二主”方针,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实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四、教学过程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2探索归纳、得出判别——3分析范例、应用判定——4归纳小结、提高认识”为主线的教学流程。其中第2部分的探索归纳、得出判别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新知,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科学的探究方法。(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定义和性质之后,创设教学情境(例如生活中要裁制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玻璃,你能否利用手头上简单的工具裁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说明这张玻璃为什么符合要求。)此问题可先提示学生利用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但用定义不好测量时是否还有别的方法,这样就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也就是说除了用定义外,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铺垫。(二)探索归纳、得出判别提出实际问题后,我安排了如下两组探索题:探索一将两根木条AC,BD的中点重叠,并用钉子固定,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并与同伴交流。探索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CD平行放置,再用木条AD,BC加固,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与同伴交流。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用度量、旋转、证三角形全等等多种方方法来证明所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鼓励学生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还可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最后教师和大家一起总结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a、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b、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设计意图]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从接受知识到探究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三)分析范例应用判定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我安排了难度适中,题型多样的系列题组。例1已知AC∥ED,点B在AC上且AB=ED=BC。找出图中的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此题作为本节课的例题,要求学生不仅找出平行四边形,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证明过程,教师要及时查漏补缺,规范解题格式,此题完成后,学生基本顺利达到教学目标。2、巩固练习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点,并且OE=OF,问:1)OA与O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