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新理学建构的理论反省.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9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冯友兰新理学建构的理论反省.doc

冯友兰新理学建构的理论反省.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頁,共NUMPAGES22頁馮友蘭新理學建構的理論反省台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杜保瑞摘要:馮友蘭在抗戰期間所著的《貞元六書》,一般以為這就是一套新儒學的理論系統,本文之作即是揭露此一新儒學理論建構中最核心的一套哲學思想的大貌及定位,那就是「理、氣、道、大全」四個概念,以及「有物必有則」、「有理必有氣」、「無極而太極」、「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四個命題。這些概念其實是以普遍原理的觀念系統的身份而被提出的,因此是純粹的抽象原理,而非具體的存在事物,所以除了理概念之外的氣、道、大全也具有不可言說、及不可思議的特性。理解新理學即是理解最哲學底哲學的哲學家,同時是達到天地境界的聖人,並且也可以是社會的領導人,因此「新理學」也在馮友蘭的構作中被他自己視為是提出了「內聖外王之道」的傳統儒學系統。筆者以為,這一切都是馮友蘭的個人創作,他有權力自己構作新儒學的系統,並且這套系統與從心學之路建構新儒學的港台新儒家確實不同,正可以做一參照比較的對比系統。關鍵詞:馮友蘭、新理學、朱熹、理氣論、道體、大全、內聖外王、前言:馮友蘭在當代中國哲學家中曾以《貞元六書》之創作擠身當代新儒家提倡者之林《貞元六書》是馮友蘭在抗戰期間寫作的,其前後的次序大致如下:《新理學》1939;《新事論》1940;《新世訓》1940;《新原人》1943;《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但隨著他自己的否定,這一套系統便不再持續發展,然而,馮友蘭的創作畢竟是有哲學意義的,本文之作即是企圖展示這一套以新理學構作當代新儒學的系統,並適度討論它的方法論意義及進行理論反省,本文將說明這一套系統即是一套新的形上學系統,而系統中的四個核心概念及相關命題,則是新理學所建立的抽象概念及普遍原理的系統。馮友蘭有權力自創新說,並由之以反省當代新儒家在熊十力牟宗三等人的陸王心學傳統,可以見出程朱理學的形上學意義,更具有與西方哲學溝通的可能性。而心學進路的新儒學創作,則是反映了將實踐活動納入形上學建構的新形態,與馮友蘭以思辨的推演所進行的理氣論建構是走著形上學建構的不同的路線。馮友蘭《貞元六書》最重要的哲學創作當然是「新理學」,但是「新理學」的系統卻是延伸為中國哲學三教辨正意義下的整體詮釋,而這兩套問題是有著相當的差異的。從哲學方法說,前者是馮友蘭以他的「形上學的方法」在處理而建構的,後者則就是他在《新原人》及《新原道》的「四境界說」結合「覺解觀念」及「大全概念」作哲學史詮釋在進行的,但是這一部分的理論努力,馮友蘭卻沒有明確地以哲學方法作名稱的約定,如同他講的形上學的方法的正底方法及負底方法一樣,他似乎以為就是負底方法講形上學即是這一切研究成果的方法總結,其實不然。四境界說所展現出的中國哲學精神之詮釋是馮友蘭的儒家世界觀及儒家價值意識的構作,這是他更為儒家本位的新儒學創作系統。也正是以他的境界說為基礎,馮友蘭確實是當代的新的儒學建構者,那麼他的最直接的儒學建構的新理學系統的內涵究竟為何?他能否自圓其說地建構?而這一套系統本身有沒有理論的效益及學術上的貢獻?這即是本文將要處理的主題。本文的討論,將以馮友蘭「新理學」的方法論定位及理論反省為主,方法論討論針對他的「新理學」與他的「形上學的方法」的關係部分,理論反省針對他的新理學建構部分。二、「新理學」的方法論定位本節將討論他的新理學創作在中國儒學史上的意義,以及在當代中西哲學交流之後的研究意義,以定位他的哲學方法以及他的哲學意見的理論意義。首先,就「新理學」在中國儒學史上的意義而言,「新理學」是接續宋明儒學的程朱一派而不是陸王一派的新儒學:「本書名為新理學。何以名為新理學?其理由有二點可說。就第一點說,照我們的看法,宋明以後底道學,有理學心學二派。我們現在所講之系統,大體上是承接宋明道學中之理學一派。我們說:『大體上』,因為在許多點,我們亦有與宋明以來底理學,大不相同之處。我們說『承接』,因為我們是『接著』宋明以來底理學講底,而不是『照著』宋明以來底理學講底。因此我們自號我們的系統為新理學。」《新理學.緒論》頁1。馮友蘭以理學、心學區分宋明儒學的程朱、陸王之學,這自然是傳統上一般的說法,但是這樣的說法卻預設了研究方法的背景,是心、是理的區別顯示出某種哲學問題上的是心、是理的主張之別,而馮友蘭整個地是研究形上學的,因此他在分析或詮釋程朱、陸王之學時也會是以形上學的研究進路來進行。依筆者之見,其實是心、是理的區別並不是形上學的是心、是理的主張之別,而是存有論與工夫論的區別,整個馮友蘭所接續的程朱理學的問題意識,都是存有論的討論,而不是工夫論的討論,工夫論的討論要在其「四境界說」中才提出。存有論才是討論概念定義及概念關係所形成的命題。《新理學》書中以「新理學」之為新是在程朱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