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簧管波尔卡.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单簧管波尔卡.doc

单簧管波尔卡.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单簧管波尔卡波尔卡是十九世纪起源于波希米亚的一种民间舞。波尔卡在波希米亚语中是“半”字的意思,说明这种舞的舞步比较碎,是以半步为基础的。从这点上,也可以想象出波尔卡是一种活泼欢快的舞蹈。《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17660.htm"\t"_blank"单簧管波尔卡》的旋律来自民间,经波兰单簧管演奏家普罗修斯卡改编,成为一首单簧管独奏曲,受到人们欢迎。从技巧上看,它并不难,但能收到很好的演出效果。因此,不论是专业或业余的单簧管演奏者都喜欢演奏它。《单簧管波尔卡》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单簧管独奏曲。“波尔卡”是起源于捷克民间的一种二拍子的快速的圆圈舞。本曲为回旋曲式,在钢琴奏出的三个响亮有力的和弦之后,单簧管以坚定明亮的音色,快速的奏出第一主题,在这个主题反复一次后,出现了第二个主题,这个主题的调性从降B大调转到F大调,在旋律上虽然和第一个主题没有十分明显的对比,但三连音的运用使音乐显得更加活跃。接着第一主题再次反复出现,然后出现第三个主题,这个主题由四个乐句组成,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歌唱性。在调性上从降B大调转为降E大调,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第一主题又一次出现,结束乐曲。全曲轻松活泼、情趣诙谐、旋律流畅、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作于1858年,管弦乐舞曲。又译为《叽叽喳喳波尔卡》或《叽叽嘎嘎波尔卡》。全曲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妇女们嚷着、笑着和愉快地闲聊时的情景,是作者的波尔卡舞曲中较为流行的一首。曲采用复三部曲式,降A大调,快板,2/4拍。在三小节引子之后,用顿音奏法呈示出跳跃的主题。这一用倚音构成的主题旋律轻巧而略带诙谐,生动而逼真地刻画了一群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快乐妇女形象。之后乐曲以这一主题为基调,频繁地采用了倚音、波音、颤音等装饰音技巧,维妙维肖地描绘了妇女们快活的说笑声。最后,乐曲在欢快而幽默的气氛中结束。这支曲子是约翰施特劳斯于1858年创作的,也有人译作《饶舌波尔卡》。约翰施特劳斯是一个非常风趣的人物。他善于猎取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或事物,对它们进行艺术性的描绘,《闲聊波尔卡》便是一例。当时,在维也纳,舞会十会盛行。在舞会上常常见到有些多嘴多舌的妇女凑在一起交头接耳、叽叽喳喳、说长道短、评头品足。约翰施特劳斯对这种现象十分讨厌,于是他用妇女们交头接耳“特利奇,特拉奇”(即“叽叽喳喳”)的声音为名,写了一首波尔卡,对她们进行讽刺。约翰施特劳斯当然不能明讲,所以当人们问他时,他用“妻子们在享受着闲聊的乐趣”来解释这支曲子的内容。乐曲用复三部曲式写成。速度很快,描绘了妇人们在舞会上凑在一起叽叽喳喳闲聊的形象。前面有个简短的、波尔卡节奏的引子。主题用了些大跳和休止符,描绘妇人们闲聊时面部多变的神色。副题比较舒展,与主题形成对比。以上构成乐曲的第一部分。然后,是一个过渡性的段落。它先用一系列带断音的八分音符,后又用XXX这种音型,并让它们不断往上升级,而每升一级都回到原来的i音上,来描绘妇女们喋喋不休的闲聊。这种声音频繁地出现是令人心烦的。乐曲的中间部分,乐谱上标明Trio(三声中部),它由木管乐器主奏,声音轻快;好似妇人们的耳语。它有一个主题和一个副题,带有幽默、风趣的特色。然后,第一部分再现,接尾声。在尾声里,作曲家用一系列十六分音符,并用突强突弱、忽高忽低的对比手法,对这种多嘴多舌现象进行了勾画和讽刺。像这样内容的一支曲子,约翰施特劳斯居然把它写得十分动人,这是很不容易的,它不愧为波尔卡乐曲中的一首名作。《闲聊波尔卡》后来还被人好填词,改编成声乐曲,像1980年来我国访问的日本胜利少年合唱团和1986年来我国访问的联邦德国K.H.D(克洛克纳洪堡道依茨公司)合唱团都曾在音乐会上演唱了这个曲目。波尔卡”一词在捷克语中为“半步”,描述的是一只脚与另一脚之间按2/4拍子飞快交替。它本是捷克农民舞蹈,发展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往日的东波希米亚。尽管它应该是由捷克民间舞发展过来的,但波希米亚的史学家们却认为它是一位农家少女在星期日为了自娱而发明的。1833年,波尔卡首次进入布拉格舞厅。1840年,布拉格的舞蹈教师在巴黎表演波尔卡一举成功,从而使波尔卡一下子闯进了巴黎的沙龙和舞厅。一场来势迅猛的波尔卡热唤起了许多与跳舞无缘的青年人。所有的舞蹈院校一齐上阵教授波尔卡,但照样不能满足人们的学舞要求。19世纪中叶,波尔卡传到英美,与华尔兹一道取代了乡村舞和科蒂林舞。波尔卡热使得其它中欧舞蹈也开始流行,如舞步相对比较简单易学的加洛普、波洛奈兹、雷多瓦、玛祖卡、斯科蒂克等。加洛普的舞步与华尔兹、波尔卡相似,但节奏与波尔卡相近,是2/4拍,舞伴们舞步迅疾,只偶尔才有些旋转。波洛奈兹的主要牲是3/4拍,速度适中。它是庄重雄伟的队列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