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现状与培养策略医学具有双重属性,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对于从事医疗实践活动的人员,既要求其具有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能力,又要求其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但是近年来,我们却遗憾地发现,在医疗技术和诊治水平日趋成熟和发达的同时,医学人文精神却逐渐遗失。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我国,因为医疗实践与人文精神不协调所导致的不和谐现象日渐突出。根据卫生部统计的数据,自2009年至2015年,伤医事件呈上升趋势。作为医疗事业的源头,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医疗人才的重任。它不仅要教会学生医学知识、医疗技术,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名具有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优秀医疗人才,其中医疗人才的医患沟通能力便是一项重要内容。故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高度出发,探讨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现状、影响因素,把握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认知状况和培养机制,对提升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等都具有指导意义。一、医患沟通中医学生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近年来,医患关系一直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医疗纠纷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形成了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和行业负担。调查显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医患沟通不足。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患者就医和康复的全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医患沟通发挥着重要作用,医务人员的医患沟通能力强弱则是医患沟通效果的直接决定因素。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应把握好公平互重、真诚理解、遵法守德、理性克制等沟通原则。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医师,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素质势在必行。1.树立良好的形象。良好的形象会给病人带来愉悦的心情,在这种前提下,进行医患沟通的话,一般效果会比较好。因此,作为未来的医师,医学生应学会保持良好的外在形象和内涵修养,比如,着装应得体,言谈应文明,举止应高雅,知识应扎实,技能应精湛,由此才能在病人面前建立良好的形象。2.具有较好的角色适应能力。每个人在不同的场景,面对不同的沟通对象,都会承担不同的角色,因此医学生要学会迅速转换角色,选择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和语言,以便于从容应对变换的医治场景和对象。沟通中,应注意密切观察病人及其家属的状态,保持平和的心态,努力保护病人的身份,维护病人的权利,尊重病人的意愿,促进病人尽早康复。3.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一个细节就是人际距离,主要包括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医患沟通是人际交往的一个方面,因此,在医患沟通中,医患双方也要保持妥当的人际距离。通常情况下,在诊疗过程中,医方作为具有优越感的一方发挥着主导作用,而病人因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且正是需要医方提供帮助之时,因此表现为弱势群体。此时,病人更愿意拉近人际距离,以便于得到医方更悉心的照顾。因此,医务人员应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理需求,主动缩短人际距离,从细节中让病人真切感受到医方的真诚、热情、亲切和关心。4.具备理解信任他人的素质。良好的医患沟通需要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医务人员要充分理解病人和家属对自己的期许、对疾病带来影响的担忧以及因为疾病而带来不良的心理反应,这要求医务人员必须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医学专业技能,好让病人和家属放心。另外,医务人员也要努力取得病人和家属的理解和信任,因此要在掌握较强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努力拓宽知识面,广泛涉猎社会、生活、文化等知识,能与各类人员交流愉悦,不断提高个人魅力,在医患间建立友好融洽关系。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良好的关系,更能让病人的心理得到安慰,战胜病魔的信心得到增强,配合治疗的欲望就会增加,治疗效果无疑就会改善。二、我国医学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状况及其分析课题组在立项以来,对近十年关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陕西、山东等省份的近十所医学院校的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状况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57份,有效问卷924份。1.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从本次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医学院校基本上能够按照教育标准完成教育教学计划,却极少有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本校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提高的目标、规划、计划,仅仅局限于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教育过程中,缺少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和应有的氛围营造,更有甚者,该项能力的培养是缺项。[1]2.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制度不健全。调研发现,大多数医学院校在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方面没有制定相关制度,致使学生能力培养无章可循、无据可依,或者工作中针对性不强。因为缺乏制度约束和理论依据,可能会致使培养工作懈怠甚至流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