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下的文化三重转向.docx
上传人:春波****公主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网络传播下的文化三重转向.docx

网络传播下的文化三重转向.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网络传播下的文化三重转向网络传播下的文化三重转向网络传播下的文化三重转向作者/欧阳友权内容摘要:网络传播正悄然改变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内容及其发展走向,并以新的文化变局重绘数字化生存语境的文化地图。网络传播下社会文化转向的基本结构形态表现为三个方面:选择性坼裂,从现代走向后现代;身体的乌托邦,从尊崇理性到张扬感性;观念的祛魅,从精英意识到大众立场。关键词:网络传播文化转向选择性坼裂身体乌托邦精英意识大众立场作者欧阳友权,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文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长沙:410083)所谓文化转向,是指文化发展方向出现了异于既有文化逻辑的预设道路,别开生面地创生一种新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形态。从网络传播的角度看,文化转向是网络传媒形成的对于文化发展内容及其方向的影响,这种影响将深刻地改变既有的文化格局,重绘这个时代新的文化地图。选择性坼裂:从现代走向后现代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诞生于后现代文化空间中的网络传播就必然具备后现代文化气质,进而天然传播后现代文化精神,但网络传播之所以成为促进现代文化转向后现代文化的主要动力,的确与网络传播自身拥有的特征密切相关。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网络传播第一个突出的特征是交互性,以此打破了传统传播的单向性;第二是多元性,它可以让多种声音共享一个Internet平台;第三是价值中立性,即多元主体的交流与兼容,造就了多元观念的冲撞和相互承认局面;第四是自主性,传播主体的自由选择强化了主体的自控机制和自主决策能力;第五是个体性,网络空间的自由选择加剧了大众的分化,无数个体组成了网络“蛛网覆盖”的无穷节点。从网络传播的诸种特征看,这似乎是一个有利于自由和民主实现的理想空间,是一个人类长久企盼的文化乌托邦。然而,文化的发展道路从来没有这般平坦,文化的复杂性就在于它总是和它的对立面相伴相生,从而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困惑而不是最终解决方案。从交互性中我们看到了即时快感满足带来的理性监督空缺;从多元性中我们看到了伦理价值及其判断的失准失依;从价值中立中我们看到了文化的虚无主义深渊;从自主性中我们看到了对一切合法权威的拒绝和摒弃;从个体性中我们看到的则可能是公共意识的消解……网络传播与其说在传播某种确切无疑的文化信念,不如说是在传播人类长久的文化疑惑,一个个潜隐在传统理论体系和冥想深处的质疑变成了公开张扬的文化现实问题。网络传播中存在的文化症候似乎正是后现代文化存在的基本特征。加拿大后现代主义学者琳达,哈琴就曾指出:“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既使用又滥用、既设置又推翻、向埋藏于建筑学、文学、绘画、雕塑、电影、录像、舞蹈、电视、音乐、哲学、美学理论、精神分析、语言学或史学中的诸种纯粹观念发起挑战的矛盾现象。”伊格尔顿也曾针对后现代性问题写道: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质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质疑普遍进步或人类解放,不信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与这些启蒙时代的规范相左,后现代性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是多样化、不稳定的;在它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预定的蓝图,而是由许许多多彼此不相连的文化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伊格尔顿的话正是网络传播中文化裂变表征的阐释,矛盾、困惑和相对主义精神似乎已是网络传播和后现代文化不可摆脱的文化标签,而其根由则是由现代文化产生和导致的。尽管关于现代文化失落和颓败的复杂原因人们总是众说纷纭,但基本上较为公认的说法是,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二战所引发的对于理性及其社会机制的彻底怀疑是导致现代文化被反思乃至最终遭到背弃的根本原因。因为战争的空前残忍与邪恶,战前、战后暴露的工业社会逻辑及其解决之道的匮乏无力,使人们不得不怀疑从来都被奉为至上的理性(人文和技术)是否拥有人们赋予它的那种神圣能力,理性及其文化制度乃至在理性文化体制中发展成熟的工业社会本身是否可以继续交给现代理性执掌?于是,理性的文化地基开始崩塌,并纷纷碎裂为思想的残片,漂浮在困惑弥漫的人类上空。(范文先生网www.fwsir.com)但后现代文化并未像以往的文化一样,沿着理性的二元对立思维路径走到非理性的道路上去对理性展开拯救行动,因为后现代在摒弃理性的同时也摒弃了非理性道路:从文化历史的角度看,理性和非理性的对证两极常常会平衡人们对于理性或非理性的质疑,因此,理性的时代主流中常常潜伏着非理性的力量,而理性的时代之后常常是非理性的拯救方案的隆重登场。正是基于理性和非理性的联体存在特征,现代文化之后的文化便不是理性和非理性二元对证之间的线性选择,而是超越二元的多元呈现。超越二元的多元呈现从概念上容易理解和把握,运用到对现实文化环境的分析却是一个艰难的课题。也就是说,当一个文化问题不能在既有的文化思维框架中继续被深度思考时,这个文化问题就变成了一个不断漂浮的文化符号,一旦这个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