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明代学者的思想与文学弘治、正德之际,是明代文学思想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在这30多年间,明代士人的思想与文学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其中,文学思想的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黼黻盛世的诗学理想经历了从兴起到失落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个体的文学思想潜滋暗长并最终决定了明朝中后期文学思想的走向。在这两条主线之下,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总的趋势由一元趋向于多元。述弘、正时期文学思想的转变及其原因与影响。弘治时期格调说诗学思想的内涵,包括李东阳文学思想和七子派文学思想。李东阳弘治时期的文学思想主要有四方面内容,首先是典雅脱俗风格之追求与“兼综互出”的师法理论,第二是追求诗歌体貌之盛大,第三是强调诗歌表现个人情感的思想,第四是和谐盛大的审美理想。这四个方面都是受到审美主义思潮回升影响的结果,也是士人个体意识觉醒的体现。七子派在审美理想、师法对象、创作风格之追求、对待审美主义的态度四个方面都对李东阳的诗学思想进行了扬弃。他们继承了李东阳重视诗体的观念,追求高古宛亮之声调与柔澹含蓄之风格;他们以文质彬彬的审美标准来衡量诗文创作,主张诗必汉魏盛唐,复兴风诗传统,整体上呈现出刚健清新的创作风貌。正德时期政局的动荡和士人品格的多元化。正德皇帝倦于朝政,蔑视礼法,造成了人事的混乱、国家的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刘瑾、江彬等恃宠弄权,士人品格渐逐多元,李东阳的调和折衷策略已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七子派激昂向上的品格失落,心态趋于多元,其中李梦阳转向愤激悲凉,康海由坚守气节最终走向颓废,王廷相则在理性的反思中吸取教训,调整心态,藏时待用。“变风变雅”的诗学思想与格调的解体。正德时期,李梦阳提出“变风变雅”的诗学思想,强调诗歌忧惧讽刺功能和情感宣泄功能,实际上宣示了黼黻盛世的诗学理想的失落。黼黻盛世的诗学理想的失落在创作层面表现为格调的解体,具体表现为诗歌体貌的变化、文体的转移。与此同时,文学功能观由黼黻盛世转向宣泄个人愤激情感,再转向娱兴遣情。弘、正之际,七子派部分成员转向心学和实学。重视个体的观念和表现私人情感的文学。弘、正之际,重视个体的观念逐渐成长,特别是在正德时期,随着新进士人政治理想和文学理想的双重失落,表现私人情感的文学渐渐成为主流。弘、正之际重视个体的观念主要表现为对生死问题的关注,对君权的反思和对感性生命的重视。从创作上讲,这一观念主要在边贡、徐祯卿等人的山水诗、送别诗和赠答诗中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