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实践教学伴我成长.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探索与实践教学伴我成长.doc

探索与实践教学伴我成长.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探索与实践教学伴我成长耿巍忠曾经在一个有关"追梦人日记"的网站上看到这样一句广告词:"当时光消失,我们还有记忆;当记忆消失,我们还有日记!"看到这,我生发出诸多感慨与体悟。是啊,对于我的教育生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时光消失,我还有记忆;当记忆消失,我还有教育日记!于是我开始萌生写教育日记和叙事性随笔的念头,首先是受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这位大教育家用他的教育故事深深打动了我。再后来,就是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里面讲述了许许多多的教育故事,使我感动良久。于是,我开始在心中追忆曾经使我感动的那一幕幕情景。于是,我的生活中又多了一份"心计",一份"经营":记叙教育的大小故事。下面便是近年来我所做的"教育叙事"中的一则。记得有老师问过我:"数学课做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呢?儿童能学到什么呢?其实,他们的言外之意是这和考试有什么关系呢?我不能确切地说学生能学到什么,因为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收获。我当时只是直觉地认为,这样做会使他们更形象地理解许多数的含义,同时只要孩子有兴趣,觉得新奇,多花点时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把好奇心留给孩子,把童趣留给孩子"这才是最重要的!后来,我通过不断地研究与思考,发现这种实践的作用大着呢!我们可以利用它教学生乘法、因数、比例、测量、制图等多项知识和技能。在学习了"比和比例"这一单元后,我就利用数学活动课,引导学生用"量竹竿影子"的办法来求得旗杆的高度。可在活动过程中,有人提出新的问题:在有阳光照射的情况下,可以用竖竹杆的方法来测量旗杆的高度,如果碰到阴天,没有了影子,又该怎么办呢?于是我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研究,想办法,后来从一个学生带来的小圆镜上得到灵感,进而想出了用"镜子放在地上照"的办法。具体是这样的:将一面镜子放在地上适当的地方,镜面朝上。测量人直立,眼望镜面,在旗杆根部与镜子的连线上慢慢后退,直到能在镜子里看到旗杆的顶端时站住。这时,只要量出旗杆根部到镜子的距离、镜子与测量者间的距离、测量者眼睛离地面的高度,就可以求出旗杆的高度了。如下图中的数据是一个学生测量所得。设旗杆高为%米,可列比例x:1.2=6:0.8,从而求得旗杆高为9米。"现在回想起这个故事,我发现这个故事中反映的教学思想与新课程理念竟然不谋而合!阴天测量旗杆的高度在教学"比和比例"这一知识前,我首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想办法测量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有的学生说爬上去量,有的说放倒旗杆量……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有没有更方便、更快捷的方法呢?这使得学生的发言归于平静,但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欲望却被充分激发起来。这一活动,给我很大的启示:在课堂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个体,因而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对于孩子天真无邪的心灵,教育者只有用心去触摸,才能真正把握时机,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使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句话:"要进人儿童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才不会把你当成一个偶然闯人他们那个童话世界大门的人,当成一个对这个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记得一句歌词说得好: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虽然,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时只是想经常"感动自己",并没有想记述自己的教育"历史"、撰写自己的教育"传记"。但是,实在地说,因为要写故事,我与学生的交往不再敷衍;因为写故事,我的教育行为也更多地从"随意"走向"有意";也因为写故事,我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一种自我建构的状态。在写的时候,在读的时候,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在持续不断地对话乃至交锋,我仔细倾听着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站在自己的角度追问、挖掘自己,以某种教育理念审视自己,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