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宜宾中考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9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11年宜宾中考语文试题.doc

2011年宜宾中考语文试题.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考网www.zhongkao.com中国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中考网www.zhongkao.com启用前☆绝密试卷类型:A2011年宜宾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升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积累·运用(25分)1.古诗文名句填空。(内容8分,书写2分,共10分)提示:(1)-(8)任选6小题完成(如果多选,则只选择所做答案的前6个作为评分依据),(9)-(10)小题必做。请将答案用正楷字体规范地填写在相应的方格内或横线上。(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为政》)(2),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4)感时花溅泪,。(杜甫《春望》)(5)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6)野芳发而幽香,,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7),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8)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9)星汉灿烂的中国诗歌,有许多有妙理哲思的诗句,这些诗句如一把把智慧的钥匙,开启我们的人生之门。你能仿示例写出两句上下相连的富有人生哲理的古诗名句吗?(课内外均可)示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0)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将离别的景与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有异曲同工之妙。2.下列各句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荒谬(miù)汲取(xī)桑梓(zǐ)开门揖盗(yī)B.谰言(lán)羁绊(pàn)驯服(xùn)驯服(xùn)栉风沐雨(zhì)C.聒噪(guō)对称(chēn)创可贴(chuāng)螳臂当车(dǎng)D.执拗(niù)平仄(z?)剽悍(piāo)噤若寒蝉(jìn)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张岱出身官宦之家,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随着国破家亡,江山易主,他那优游闲适的生活也彻底结束了。巨大的生活反差,给作者造成了生活和精神的痛苦,但也让他更细致深刻地人生,从而成就了《陶庵忆梦》。《陶庵忆梦》不是,拼凑成文,而是咀嚼生活,隽永成文;亦不是洋洋洒洒,长篇大论,而是寥寥数语,画龙点睛。A.诚然品位断章取义B.固然品味寻章摘句C.固然品位寻章摘句D.固然品味断章取义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教师应该始终以民主的师生关系熏陶学生,并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意识和实践能力。B.为了避免溺水伤亡事故不再发生,学校切实加大了安全教育力度,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C.屈原的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他的高风亮节、刚直不阿都表明他是民族灵魂的化身。D.李老师的课不仅让在后排观摩的老师们受益匪浅,而且牢牢地吸引了全班学生。5.品读《伊索寓言》中的《马和驴》,完成以下题目。(5分)马和驴某人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在途中,驴对马说:“你如果就我一命,分担一点我的负担。”马不听。驴筋疲力尽,倒下死了。主人把所有的货物,连同那张驴皮,都放在马背上。马哭着说:“真倒霉!我怎嘛这样不幸?我不肯分担一点负担,却驮上了这全部的货物,还加上这张皮!”(1)填空:《伊索寓言》往往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特别是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的中考网www.zhongkao.com中国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中考网www.zhongkao.com修辞手法,表现动物各自的特性,刻画栩栩如生,给人深刻印象。(1分)(2)请概括寓言《马和驴》的寓意。(2分)(3)《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深受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请你谈谈从某则《伊索寓言》中得到的启示。(2分)6.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2010年度国家监测语料库提取了新词500条。继2009年“被××”“楼××”“××门”“××族”广为流传之后,2010年“××姐”“××哥”“××帝”“××体”以及由“微博”衍生出的“微××”特别活跃。如“微博控”们运用“微博体”写“微小说”,看“微喜剧”,读“微新闻”,进行“微访”。网络时代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人们走进了一个不再设有严格意义的“把关人”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成了语言创造者,都成了‘造词家’”。新词语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活泼。同时,各种传媒通过热字、热词、流行语来盘点一年的重大社会生活的做法也愈演愈烈。2010年11月10日,“给力”一词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中使用,引发舆论震撼。(1)请给以上材料拟写一个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