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儒家经典――《中庸》赏析?一、有关《中庸》的几个基本问题;?二、《中庸》的框架结构及其内容;?三、《中庸》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一、有关《中庸》的几个基本问题?(一)关于《中庸》的作者?毛泽东曾说:?孔子的中庸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庸》一书的两个特点:?一方面是最难理解:中国经典中的《中庸》一书,因其哲理思辨性和严谨体系性,成为《四书》中最难理解的一部书。阅读理解《中庸》之不易,不妨听听朱熹怎么说:?朱熹说:?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篇,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论语》即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孟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孔子也说:?中庸其难哉。?孔子一生都很难做到几次,可见其精神境界的高度和践行的难度。?另一方面,?中庸?思想在历史长河中遭遇到不断的误读。在20世纪西方现代性思潮进入中国之初,更是名声不佳、命途多劫。?五四?以后,经过现代性洗礼的中国,一些人根深蒂固地认为?中庸?无非是保守性、庸常性之类,应该被批判和抛弃。其后很长时间里,?中庸之道?变成一个贬义词,成为被批判、检讨、嘲笑的对象。?这一文化中断和思想愚化,使得当代人对中国思想经典相当隔膜。朱自清认为:以往曾作为启蒙教材的《四书》,到了今天却成为很难读懂的?天书?,?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实在是令人痛心。?伴随着中国进入思想开放的时代,尤其是21世纪中国崛起成为国际关注的话题,以及文物文献的发现和阐释,人们对中国思想文化重要体现的《中庸》研究更加深入,其意义不仅为当代中国学界所关注,而且成为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于是,人们意识到数典忘祖、文化断根的危险,更进一步关注全球化时代中国经典的历久弥新的生命。本讲希望通过细读具有重大启迪价值的名篇佳著,从中寻绎古代先贤的睿智,从而在传承经典、守正创新中,把握未来中国文化的精神命脉。?《中庸》作者,向来认为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称《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生?,字子思。年六十二,子思作《中庸》。??汉代孔鲋《孔丛子?居卫》的记载可以作为《史记》补证:子思?困于宋?,作?《中庸》之书四十九篇。??郑玄认为《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宋代朱熹认为《中庸》的作者应该是子思及其弟子:?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宋代以后学术界怀疑思潮兴起,《中庸》作者为子思的说法受到质疑。?欧阳修对《中庸》出自子思提出疑义,认为子思之说与孔子思想不符――《中庸》中有?自诚明谓之性?等,?在孔子尚必须学,则《中庸》之所谓自诚而明,不待学而知者,谁可以当之乎??所以,《中庸》“所传之谬也?。?南宋的叶适在其《习学纪言序目》中表示怀疑。?清袁枚、叶酉(you)、俞樾(yue)等因《中庸》中有?载华岳而不重?、?车同轨、书同文?等语,认为《中庸》必然晚出。?宋代王柏认为,《中庸》的前20章,以及21章以下均为子思所作,而其余部分则非子思所作。?清人崔述认为?《中庸》独探赜(zé,意思为幽深玄妙)索隐,欲极微妙之致,与孔、孟之言皆不类,其可疑一也。……《中庸》之文独繁而晦(huì),上去《论语》绝远,下犹不逮《孟子》,其可疑二也。……《中庸》必非子思所作。??冯友兰则认为:?《中庸》所论命、性、诚、明诸点,皆较《孟子》为鲜明,似就孟子之学说,加以发挥者。则此篇又似秦汉时孟子一派之儒所作。??值得注意的是,吻逡越?伪书?案的怀疑说法大多相当武断。正如钱大昕(xīn)所说:宋后之儒者,?其持论甚高,而实便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之辈。有明三百年,学者往往蹈此失。??那些怀疑论者大多拈出只言片语或一枝半节而大做文章,方法论上采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之法,但得出的结论却往往空疏无当十分片面,被证明是根本靠不住的。但是,这种怀疑论和疑古论长期存在,形成学人?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空疏学风,使得古典经典的重要意义在有色眼镜中被不断边缘化和空洞化,这实在应引以为戒。?2、关于《中庸》的成书过程?《中庸》最初并非独立成书,而是作为《礼记》中的第31篇,一直未引起历代注疏家的注意。直到唐代韩愈、李翱(ao)强调《大学》、《中庸》的重要性,把它们看成是与《孟子》同样重要的?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