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1-2015”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苍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1-2015”发展规划.doc

苍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1-2015”发展规划.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苍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1-2015”发展规划TOC\o"1-3"\h\z\uHYPERLINK\l"_Toc344198554"一、学校现状PAGEREF_Toc344198554\h1HYPERLINK\l"_Toc344198555"二、总体目标PAGEREF_Toc344198555\h2HYPERLINK\l"_Toc344198556"三、具体目标PAGEREF_Toc344198556\h2HYPERLINK\l"_Toc344198557"四、发展对策PAGEREF_Toc344198557\h3HYPERLINK\l"_Toc344198558"1.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PAGEREF_Toc344198558\h3HYPERLINK\l"_Toc344198559"2.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PAGEREF_Toc344198559\h3HYPERLINK\l"_Toc344198560"3.深化学校体制改革PAGEREF_Toc344198560\h4HYPERLINK\l"_Toc344198561"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PAGEREF_Toc344198561\h4HYPERLINK\l"_Toc344198562"5.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PAGEREF_Toc344198562\h4HYPERLINK\l"_Toc344198563"6.突出职教特色的教学工作PAGEREF_Toc344198563\h5HYPERLINK\l"_Toc344198564"7.深入校企合作办学PAGEREF_Toc344198564\h6HYPERLINK\l"_Toc344198565"8.为学生提供延伸性服务PAGEREF_Toc344198565\h6HYPERLINK\l"_Toc344198566"五、保障措施:PAGEREF_Toc344198566\h7HYPERLINK\l"_Toc344198567"1.积极争取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发展的支持。PAGEREF_Toc344198567\h7HYPERLINK\l"_Toc344198568"2.不断强大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PAGEREF_Toc344198568\h7HYPERLINK\l"_Toc344198569"3.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激发热情,坚定信心。PAGEREF_Toc344198569\h7HYPERLINK\l"_Toc344198570"4.科学管理,深化改革,人文关怀,制度保障。PAGEREF_Toc344198570\h7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又快又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确定短期跨跃式发展目标,力争把学校办成国家重点建设的1000所职校之一,为发展浙南地区的经济作贡献。现根据《温州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市教育局《关于做好“十一五”期间重点职业学校建设计划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今后五年建设规划。一、学校现状我校创办于1984年,隶属苍南县教育局主管,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占地100亩,建筑面积25141㎡,总投入4000万元。现有教学班52个,教职工196人,专任教师14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61人,研究生毕业5人,在读研究生10人,中学高级教师48人,县级以上教学骨干46人)。学校以“人本、和谐、跨跃”为办学宗旨,以“尚德、敬业、负责”为培养目标,坚持“专业适应市场,学生适应社会,教师适应专业”的办学思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二十六年来,根据温州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我校注重与国内职教名校加强联系,向社会推出了一系列热门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就业率普遍较高。其中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印刷技术(电脑制版)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优化,各行各业的科技含量的大幅度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校办学与市场需求之间差距拉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学理念、积极性有待提高;二是专业结构和师资结构还不够合理,偏重文科,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比例偏低;三是人才培养缺乏企业的有效参与;四是职业教育的社会培训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职业培训的规模偏小;五是对学生能力和职业意识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的实训设施建设滞后等等。因此,面对挑战,面对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