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四节教学内容: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学内容世界的聚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2.通过对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遗产,保护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教学重点:通过对聚落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聚落和环境的关系,认识聚落的分布特教学重点点.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教学难点: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案例,谈话法.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家看到两幅图片,分别描述的是什么景观呢?---城市和乡村,无论是城导入新课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第一部分:乡村与聚落环节一:1,根据一个城市聚落的实例,讨论聚落的含义环节一2,讨论城市聚落居民的劳动生产方式3,讨论乡村聚落居民的劳动生产方式及乡村聚落的类型环节二:讨论亚洲,欧洲,非洲不同地区乡村的特点环节二过渡:那么人类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他们在过渡我们看了一些城市和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知识应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乡村与城市在景观上有何差异?并判断课本P78图4.16中,A为—————,B为———.生活在图A中人们的生产方式主要是——;生活在图B中的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是——————.第二部分:聚落与环境环节一:1,讨论文明古国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2,讨论中国大城市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环节二:1,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阐述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2,讨论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其他因素.3,看录象分析建筑和环境的关系.知识形成:知识形成:(一)阅读课本P81"活动"图4.23,4.24,4.25,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下表:当地气候特点因纽特人冰屋黄土高原窑洞傣族竹楼(二)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较______(发达,不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稀少);在____________地区稍有或没有聚落.民居建筑特点我们学习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了聚落的含义及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作到我们和环境和谐共处.下节课我们来探讨如何发展和保护现有的聚落.附:板书提纲一,乡村和城市1.城市:工业,服务业2.乡村:农业为主的经济活动二,聚落与环境1.聚落的分布:河流中下游平原2.影响因素:土壤,水源,地形,交通,自然资源等课堂达标:课堂达标:一,选择题,1一般把聚落分成两大类,它们是()A,乡村与城市B,工厂与城市C,工业与城市2,下列关于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般说来,先有城市聚落再由乡村聚落B,目前世界上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大致相等C,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是聚落D,聚落就是指人们休息的地方3,乡村与城市聚落相比,其主要特点是()A,交通条件好B,居民点分散C,人口密度大4,北京居民建筑的代表是()A,竹楼B,四合院C,窑洞D,冰屋5,下列关于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是规模小于乡村的聚落B,城市是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聚居地C,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D,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变成农村人口6,因纽特人的房屋是()A,窑洞B,竹楼C,渔船D,冰屋D,农田与村庄D,环境状况好7,形成世界各地不同建筑风格的因素有()A,人种分布B,当地自然环境C,语言文字D,历史文化8,下列地形中分布聚落较多的是()A,平原B,盆地C,丘陵D,高原9,聚落是指()A,人们的集中居住地B,乡村民居C,人们的生活场所D,城市里的高楼大厦10,下列条件中,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A,河流沿岸B,地势平坦C,有铁路通过D,森林覆盖率高的山坡上11,下列关于乡村与城市间演变的过程,正确的是()A,村庄→城镇→集镇→城市B,城市→城镇→集镇→村庄C,城镇→城市→村庄→集镇D,村庄→集镇→城镇→城市12,西亚村庄的房屋建筑,墙厚窗小的主要原因是()A,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决定的B,为了预防小偷进入民宅偷盗C,为了抵挡当地寒冷的气候D,墙厚是为了减少白天炎热的太阳照射,小窗是为了减少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13,目前依然保留了较多的原始村落的大洲是()A,亚洲B,欧洲C,非洲D,北美洲14,城市建设向高层住宅方向发展的原因是()A,氧气多,灰尘少B,健身运动C,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D,登高远望15,下列因素,对于聚落分布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是()A,地形B,交通C,景观D,气候16下列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A,比萨斜塔B,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