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通用7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及要求: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教学难点: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学过程: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2、写作背景: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欧阳修渥衬瓯槐幔?送臼猓??槐?萼堤荆??且曰??奶?鹊焙盟?牡胤焦伲??傩瞻焓隆3?莘绻庑憷觯?费粜薇慵那樯剿??允?谱杂椋?朊裢?郑?涯谛牡囊钟粞谘乖谏剿?胧?浦?种?小?3、出处: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1、生字:chúhèlángyáchánniàngzhé滁壑琅琊潺酿辄fēimínghuìyǔlǚlièyáo霏暝晦伛偻洌肴sùhānyìgōngchóuyì蔌酣弈觥筹翳2、重点词: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③名之者谁:为……命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教学目的及要求: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教学过程:一、第一段: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①滁州的地理特点?“环滁皆山也。”②西南诸峰的特点?“林壑尤美”③琅琊山的特点?“蔚然而深秀”④亭的位置?“临于泉上”⑤“来饮于此”中“此”指?醉翁亭⑥自号醉翁的原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⑦划分层次?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视觉角度:俯——仰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5、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二、第二段: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①朝暮景色的特点?“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②春夏秋冬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③“乐亦无穷”的原因?“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5、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三、第三段: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④划分层次?1、滁人游山之乐(……游也。)2、众宾宴饮之乐(……欢也。)3、太守宴醉之乐(……醉也。)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四、第四段: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2、学生串译。3、提问检查理解情况: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夕阳在山,人影散乱”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4、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第三课时总结课教学目的及要求: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3、完成课后练习。教学重点及难点: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一、总结全文:醉翁亭记欧阳修(北宋)何谓“醉翁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乐在赏山水(二)乐在与众人醉(三)禽鸟乐——→众人乐——→太守乐(“醉能同其乐”)(四)(以乐掩其郁)“醉翁”主旨——→与民同乐二、艺术特点:1、结构严谨巧妙。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三、完成课后练习。课后小结醉翁亭记优秀教案2教学目标:通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了解二者的异同;欣赏二者的立意美、结构美和语言美;背诵这两篇课文。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前一项。教学时数:3~4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倡导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后的作品。这两篇佳作在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处,又有迥然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