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获得装置.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语言获得装置.doc

语言获得装置.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語言獲得裝置,語言習得裝置(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LAD)天賦論者主張人類天生具有學習語言的能力,並嘗試探討此天生能力的本質。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Chomsky)乃天賦論者之一,他提出語言習得裝置的理論,來說明其語言天賦的觀點。他認為人類的認知結構中,存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語言習得裝置,使人們不需經過刻意教導,就能輕易獲得語言。語言習得裝置的功能,就像眼能視、耳能聽的功能一樣,在兒童發育到某一程度,開始幫兒童分析周遭語言,快速學習語言規則。語言習得裝置是具有彈性的,它能適用於各種語言結構,是人類所共有的。它包括一切基本的語言訊息和一組分析程序,而且隨著兒童和周遭的語言環境互動,而歸納、修正出該環境中的語言規則來。天賦論者的一般觀點認為:語言習得是經由逐漸發現聯繫某一特定語言的「表層結構」和潛在的、普遍性的「深層結構」中的轉換規則。因此,語言習得裝置乃以普遍性的深層結構為基礎,加上從環境中得來的特定表層結構,逐漸發現聯繫此兩者的轉換規則。這可以說明為何語言能力是人類所共有的,但不同環境中發展出來的語言表現(languageperformance)卻有所不同。我們可以將一個幼兒安置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一段時間後,他(她)都能學會當地的語言,道理就在這裡。語言習得裝置是抽象的,不容易證實其是否存在,但可以從一些事實中加以觀察,來支持語言天賦的論點。例如有些大腦左側在布洛卡區(Broca’sarea)受傷的病人有失言症的現象,說話困難、緩慢、斷斷續續;而大腦左側顳鯿葉在魏尼克區(Wernicke’sarea)受傷的病人雖然說話流利,似乎合乎語法,卻未必有意義。所以,可見語言有其生理基礎,是天賦的。總之,「語言習得裝置」的有效性不但不容易被驗證,同時也不能解釋語言能力上個別差異的事實,而且沒有說明兒童是如何學習抽象規則的。(陳長益)資料來源:國立編譯館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九)。台北:文景書局,p.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