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医基础理论.doc

中医基础理论.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即后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提出中药七情。《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B、宋金元时期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发展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金元四大家: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寒凉派李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土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攻邪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清明时期:集成性著作:明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清《医宗金鉴》、《四库全书子部》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某领域的发展:赵献可、张介宾的“命门学说”,为藏象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李中悻的“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论断,至今仍被广泛应用温病学理论源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基于此明吴有性著《温疫论》,创“戾气”说清叶天士著《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薛雪著《湿热条辨》,发展了湿热病理论吴瑭《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理论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理论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有两个:A、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观: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生理上的整体性形神一体观病理上的整体性诊治上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气候)四变之动,脉于之上下。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之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昼夜)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人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气候)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昼夜)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者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①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的、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反映了某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②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是病机的外在表现,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③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前者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后者是医生检查病人是发现的异常征象。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多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应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如麻疹。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想听的病机,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如不同疾病出现内脏下垂,都是由于中气不足所致。精气阴阳五行精气,首见于《周易·系辞上》、《管子》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精和气都是存在于宇宙之中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精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源。精气有无形和有形两种存在形式:无形:即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是精气的基本存在形式。有形:即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称为气化。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素问》“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治男女也;左右者,阴阳治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10、十二时辰:子时:子夜、中夜23时——1丑时:鸡鸣1——3寅时:平旦3——5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