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司法考试入门简介及备考战略一、什么是司法考试?国家司法考试是国家统一组织的从事特定法律职业的资格考试。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和取得律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国家司法考试每年举行一次。前身为律师资格考试,自2002年改为司法考试。由于其难度和非常低的通过率,有“中国第一考”之称。二、我们为什么要考司法考试?(一)是职业的需要,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和取得律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不论是法官、检察官抑或律师,都是一种职业,换句话说都是吃饭的饭碗。通过司法考试就有资格成为法官、检察官或者律师,这是必须要迈过的门槛。(二)是提高待遇,律师在人们的眼里身份高、地位高、收入高,确实律师应该是属于中高收入者的。所以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选择参加司法考试。(三)为了证明自己,有些法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一定要从事法律,但还是要参加司法考试的。为了就是证明自己的大学没有白念,四年的光阴没有浪费。(四)为了挑战,这类考生和上一类比较类似,不一定为了将来从事法律职业,为的是证明自己的能力。司法考试号称“天下第一难考”,题目之难、通过率之低国内很少有考试能望其项背。这类考生就是为了征服考试,证明自己,也就是我们说的“考证狂”,不管对自己有没有用,都先考下来再说。(五)为了拓宽职业道路,有些考生本人有着不错的工作,他们选择司法考试的原因是为了将来能多一条路,可能通过之后还保留现在的工作。毕竟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多一个职业选择就为自己增加了竞争力。三、基本认识内容多,14门,专业知识时间:900小时就业:考公(公检法)、律所、法务考察模式:四张试卷,考试两天;客观题+主观题(450+150)司法考试内容:理论法学、应用法学、现行法律规定、法律实务和法律职业道德四、司法考试规律透析1、注重基本理论2、重者恒重3、青睐新增法律4、注重考察综合性:选项单一但题目涉及多个考点、题干单一但选项涉及多个考点5、案例生活化:司法考试的案例都是生活中真实事件的演绎,体现司法考试为实务服务,为法律的应用服务,选拔合格法律人才的宗旨。司法考试的特点(整体)——考察1、600分,360分,只要及格就可以,也就说每张试卷我们能够考到90分即可,所以说要通过司法考试也要学会放弃,因为有些题目出题老师弄出来就是我们做不对的,那个分数我们就是得不到的,而且司法考试法条众多,我们有遗漏也是正常的。2、四卷——各卷分布情况,前三卷选择题,50道单项选择,35道多选,15道不定项,从11年开始变化,以前是40道多选,10道不定项,多以小案例的形式予以考察,难度有所加大,卷四主要是两道论述题+五道案例分析,通常第一道论述题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相关知识点。(1)卷一:小法,考察的法条较多且多以记忆为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到的“背多分”,主要包括法理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三国法(国共、国经、国私)、经济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证券法、劳动法、商业银行法等等)、法制史、宪法,主要是靠大家平时的积累,变化不大。(2)卷二: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及仲裁法等相应的民事程序法律制度。Eg.22/10/17(3)卷三:刑法及刑事诉讼法、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Eg.21/18/20(4)卷四:大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及相应的诉讼法,相对应的部门法不但要识别,还要记忆。另外加两道论述,第一道题通常考的都是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关的知识点,最后一道通常都是结合时政热点让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3、考察方式:案例(比较灵活,以小案例的形式予以考察,甚至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都已案例的形式考查)——法条规定——解决问题(技术、人为)例1、某地公安、检察机关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网络平台“微博”、短信和QQ,提醒“微信”用户尤其是女性用户提高警惕,切勿轻信陌生“微友”,以免遭受不必要的伤害。关于执法机关的上述做法,下列哪一说法是准确的?(C)2012-1-7A.执法机关通过网络对妇女和网民的合法权益给予特殊保护,目的在于保证社会成员均衡发展B.执法机关利用网络平台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C.执法机关采取利民措施,寓管理于主动服务之中,体现了执法为民的理念D.执法机关从实际出发,主要是为了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自己的社会主张和利益诉求六、司法考试各科目的特点(分类)与备战方法——题目难易、分值与应与复习时间成正比民法与刑法(至少各一个月)两大基本大法,理论法——分值高基础性,其他科目的基础民法部分(105分左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民法试题中直接出现,延续了“重者恒重”的特点,新近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在今年的司法考试中得到及时反映,理论色彩明显加重,历年的必考点和常考点,前后知识点的相关性,串联复习,对常考知识点的理解和准确把握,关注时事。近两年地民法题目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