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政治制度史1制度,政治制度,隐性规则概念分析制度时为了规定人与人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政治制度指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隐性规则指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交往中无意形成的不易成文形式表现各种规则约束俗称非正式约束或者潜规则2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文官政治文化官僚体系(选拔平衡)重文轻武3制度史研究范围政治组织框架,政治文化变迁;政治运作规则机制变迁;社会权利结构变迁4论述中国国家起源政治上上: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发生了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权利中经济上:随着生产发展,使得这部分人拥有更多剩余财产,贫富分化军事上: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氏族制度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利的家族将权利世袭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利金字塔的雏形,频发的自卫和扩张战争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建立5国家起源学说有哪些,试谈谈自己看法契约说冲突说贸易说水利灌溉说战争说圣人造福说;六说各有道理,历史是复杂的,国家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导致国家起源的因素也就不同6夏朝的行政体系具体构建如何服内(夏后直接控制区):分为内廷和外廷,内廷设疱子,御龙氏,臣外庭设六卿六事牧正;服外:同族方国和异族方国7夏制历史地位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保障生产力发展的继续发展;创立王位世袭制保证最高统治的连续性稳定性为后世提供参照标准;逐步确立分封制影响巨大8结合商周实际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夏商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相辅相成,由于实行分封制需要而实行了宗法制,前者是后者的具体体现,分封以宗法为基础,是其内核和纽带。商代王配偶分正庶,嫡长继承,嫡庶之争导致大族小族分野形成王族树根状宗法结构,把同姓诸侯分在京周围,其余为异姓诸侯设方伯。周代更严格,采取一嫡数庶,庶妻数量等级根据贵族等级而定,继承以长为贵原则,从天子到士大夫形成树根状结构宗庙祭祀与宗法相对应嫡长所在,就是宗庙所在按宗法网络形成政治与血缘相互扭结的分层治理结构9从夏到周君权与神权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是什么?夏王神权高于王权,形成宗教贵族掌握占卜,商代王君权与王权平行,设置巫参与决策但是史分割了巫的职能比前代巫地位下降但仍世袭,周代王权进一步加强,神权的巫地位下降,原因是教育的在贵族中的普及生产力进步10简述西周的分封制所有土地名义上归属王室,并根据亲缘政治关系分封给诸侯,一经分封就是固定的。受封者承认宗主统治权定期缴纳贡赋为王室服役和提供军事力量而王室则有负责维护诸侯之间的秩序调解诸侯间矛盾,以及保护诸侯不受外地侵扰11分析西周分封制构成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确立,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宗法体系,宗庙祭祀12朝觐盟会制度作用诸侯表示对王室服从的象征也是王室监视诸侯的方式,通过繁琐的仪式内化为诸侯对天子的服从,同时借会议对诸侯行赏罚13春秋战国王权的体现对国家大事的最后决断权,官吏的任免权,军队的控制权,后嗣废立权,文武分职削弱相权加强对管理控制,对君权控制加强,兵符制度,玺的受夺权14论述春秋战国士崛起的原因和后果与礼乐崩坏互为因果相互作用,从官学到私学教育普及,春秋战国实际。导致新型官制出现,世卿世禄打破向国君雇佣官僚转化15春秋战国官制有何变化出现中央和地方官,三卿公变成执政,相,元帅或相的单个主导官员;部门更全官职更细化形成封君制16商鞅变法目的,对中国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与编户齐民的绝对主义国家;各国建立起军事化网络,农民成为编户齐民,各国贵族势力受削弱,士阶层变得庞杂出现自荐制17春秋战国有哪些思想学派,其核心思想儒:礼治仁治,墨农:小生产农民帝国,道:小国寡民,法:王权严刑峻法愚民禁锢,兵家18为什么秦国最能体现法家精神1皇帝制度2铲平贵族政治实现社会等级流动3郡县制与官僚金字塔4以吏为师19以吏为师的治理意义是什么以官吏为学习对象以国家法令的学习制度就是以吏为师,恶化了人性君臣之间必要的道德纽带断裂只服从对象具有强力和手腕具有绝对权力技术,不服要付出太大成本20汉代兵制1符节制度,管理军队调动2中央军体系,分南北两军3地方军系统,郡国兵和边防兵4义务制劳役与兵役混合体制,部曲制,将军下属部,部下属曲,21汉代选官1察举,自下而上的推举,儒生试经义文吏试奏章。地方官推举科目为孝廉2征辟,自上而下选拔,皇帝叫征,两千大公叫辟22汉代监察制度设御史台。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实际由御史中丞领导御史台,地方派出刺史和司隶校尉监察地方官,东汉变成州牧23汉代在中国官僚制发展中作用催生士大夫阶层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既负载主流文化又提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