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的基本CT改变学习PPT教案.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X 页数:21 大小: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颅脑外伤的基本CT改变学习PPT教案.pptx

颅脑外伤的基本CT改变学习PPT教案.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颅脑外伤的基本CT改变颅脑外伤是患者常见的就诊原因,也是值班人员经常面对的问题,CT是首选的检查方法,能迅速、准确地定位颅骨及颅内由于外伤所致的病变,如骨折、脑挫裂伤、出血等。颅脑损伤一般可分为软组织伤、颅骨损伤及颅内组织损伤,三种损伤常合并发生,伤后近期可发生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水肿、和脑疝,远期可发生脑积水和脑萎缩。颅脑外伤主要表现:1.硬膜下血肿2.硬膜外血肿3.硬膜下积液4.蛛网膜下腔出血5.脑挫裂伤6.颅骨骨折和颅内积气7.头皮血肿硬膜下血肿: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期。3天内为急性期,4天-3周为亚急性期,3周以后为慢性期。因其发生部位在硬膜下腔内,所以急性期形态为颅板下方沿大脑表面月牙状高密度灶;由于血肿直接压迫软脑膜并且阻碍脑脊液循环,占位效应较明显。亚急性和慢性期由于血红蛋白崩解而密度减低,可表现为高、等、低密度。CT征象:平扫示左额、颞部颅骨内板下有新月形高密度影,邻近组织受压,并向中线移位。特点:硬膜下血肿发生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颅骨内板下高密度的新月形影,CSF进入血肿时为等密度或低密度。血肿范围广,占位性强。硬膜外血肿:血肿发生部位在颅骨与硬膜之间,由于正常时颅骨与硬膜贴接紧密,因此血肿呈膨胀性压力掀起硬膜,CT影像为颅内板下方梭形高密度灶,内缘光滑,其分布也不越过颅缝和中线(大脑镰)。头部外伤约1小时,当时意识丧失,约10分钟后清醒。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CT表现的鉴别硬膜下积液:由于外伤后单纯蛛网膜撕裂,蛛网膜下腔压力高于硬膜下腔压力,脑脊液外流所致。形态为颅板下方月牙形脑脊液低密度灶。如下图所示,为双侧额部硬膜下积液。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破裂渗出的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及脑池系统。CT表现为脑沟、脑裂、脑池或脑室内高密度灶“铸型”。961007脑挫裂伤:是脑挫伤和脑挫裂伤的合称,在CT诊断上不易区分,常统一。CT表现为大片低密度水肿区内可见不均匀斑片状高密度灶。其发生部位可以为对冲伤,冲击伤。如下图:左额叶见不规则团片状高密度灶,边缘部见低密度气体影,其周环绕低密度水肿。颅骨骨折和颅内积气:采用适当窗技术(骨窗),可直接观察到颅骨连续性中断;由于颅骨骨折,空气进入颅腔内,CT值为负值。如下图:左额部颅骨骨质不连续,可见碎骨片影,且向内凹陷,颅骨内板下见点状低密度气体影。头皮血肿:外力直接打击部位的头皮软组织肿胀。硬膜下血肿: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期。3天内为急性期,4天-3周为亚急性期,3周以后为慢性期。因其发生部位在硬膜下腔内,所以急性期形态为颅板下方沿大脑表面月牙状高密度灶;由于血肿直接压迫软脑膜并且阻碍脑脊液循环,占位效应较明显。亚急性和慢性期由于血红蛋白崩解而密度减低,可表现为高、等、低密度。CT征象:平扫示左额、颞部颅骨内板下有新月形高密度影,邻近组织受压,并向中线移位。特点:硬膜下血肿发生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颅骨内板下高密度的新月形影,CSF进入血肿时为等密度或低密度。血肿范围广,占位性强。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CT表现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