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报告题目:基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武汉市雨洪调控研究报告人:陈楠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背景:近年来,随雷雨天气频繁出现,南方大城市频遭城市内涝危害,城市排水系统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表现疲弱”的城市排水系统无法应付暴雨威胁。研究目的:针对我国城市目前普遍面临雨水径流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环境及安全问题,提出利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控制城市雨洪的方法。研究方法:运用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多学科知识,搜集总结国外雨洪问题的先进方法,归纳演绎国内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调控雨水方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武汉市雨洪格局,提出构建武汉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措施。调查方法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国外雨洪排放发展历程国内外雨洪排水发展进程伦敦1856年完工建成长度达2000公里的地下水道系统。日本地下水道系统有一连串混凝土构成,排水标准是“五至十年一遇”。巴黎今天的巴黎下水道处于地面以下50米,总长2300多公里,约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1300多名专业维护工人。我国城市排水系统现状1、排水管道不成系统,2、排水设计标准低,我国大多数大城市设计标准仅为“一年一遇”,管径设计不合理、偏小,3、人均占有排水管道长度少,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4、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均采用雨污合流的排水方式,发生内涝时,污水会随雨水漫出,5、排水管网建设和维护两方面的“历史欠账”。改变城市治水理念1.性质:为城市服务的具有基础性功能的设施。2.与传统基础设施的区别:绿色、活力、生态、开敞。3.构成: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渗透铺装、绿色屋顶、蓄水池、绿地、植物浅沟等。通过地表渗透或者辅助设施使雨水下渗至浅表土壤以及地下水层,渗入地下的水可以被植物吸收或被保持在土壤中,多余的渗透水形成地下水。武汉市应对洪涝灾害何去何从武汉历年降水之最武汉市洪涝成因分析快速城市化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落差导致了武汉市“逢暴雨必涝”,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快速城市化使中心城区降雨量增多2.地表径流系数增大,雨水渗透减少2.湖泊、湿地数量面积急剧减少,森林、农田被不断蚕食3.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武汉城市道路排水标准一年一遇)储存策略基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武汉城市雨洪控制方法与策略储存策略渗透策略渗透策略储存策略储存策略绿色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