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输血不良反应及传染病报告及处理登记制度1目的输同种异体血存在发生不良反应及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建立本制度,以对相关病例进行诊断、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分析不良反应或感染源、采取控制和改进措施,即时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并追朔疾病源。2范围适用于全院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处理。3职责3.1本程序由输血科归口管理。3.2临床科室负责完成输血不良反应的统计并上报输血科。3.3输血科负责输血反应的原因调查与上报,并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3.4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3.5医教科研处及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严重输血反应的处置与鉴定工作。3.6输血科负责将输血反应信息反馈给血站。4具体程序4.1输血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有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检查和处理。首先应迅速查明原因,明确诊断,一时尚不清楚的,不能等待诊断耽误病情,应视病情变化积极采取医疗措施。4.1.1荨麻疹反应或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等常见输血反应,一般可减慢输注,对症处理;严重者可暂停输注或停止输用,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必要时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4.1.2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等严重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道,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同时通知输血科和医务科(或院值班)。在及时检查、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做好以下核对检查①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②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及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及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③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④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⑤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⑥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⑦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⑧对可疑血标本在医患双方在场,经院值班通知市血液中心人员来院,当场查封可疑血标本及输血器具,封存袋由医院(医务科)保管。输血科值班人员须立即报告科主任,由科主任报告成都市血液中心。4.2输血完毕,医护人员须记录患者输血反应情况,并在输血三天(长期住院患者)或出院前(短期住院患者),根据病历记载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前检查回报单》,交输血科存档统计。4.2.1发生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相关科室应立即报告输血科,调查处理后再完整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前检查回报单》。输血科应及时记录处理。4.2.2经输血治疗患者均应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前检查回报单》。一次多袋可只填写一张。有不良输血反应的,必须详细填写相应血制品名称、袋号和不良反应情况。4.2.3输血科将输血反应及时回报情况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输血反应登记回报纳入临床考核。相关统计纳入输血科考核。4.3血液发出后,输血科将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2-6℃保存至少7天。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将《配血报告单》(输血记录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及时返回输血科至少保留1天后,按照《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4.4严重输血反应原因不明的,尤其可能涉及医疗缺陷或差错,引起医疗纠纷的,均须及时调查处理。技术程序参考《输血不良反应指南》。4.5由医务科组织协调输血科和临床相关科室调查处理,必要时联系市血液中心。4.6调查应从病人血液标本的采集到血液的输注的每一步骤着手,核对每一个环节,查明原因,争取首先排除血型不合的溶血反应和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4.6.1保存原始证据备查(包括输血前后病人标本、血袋标本、输血器材、配血发血记录、临床病历等)。必须完整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全部输血器材(包括连接的静脉注射液),密封且不得受污染。涉及血制品质量(如血袋污染、血袋血型错误)的责任及赔付问题,须及时经医务科或输血科与市血液中心联系。4.6.2输血科作好调查处理的详细记录。发生输血反应和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家庭住址;发生日期、时间、症状、原因分析:调查处理情况;随访追踪、临床转规,等等。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市血液中心汇报并作登记。4.6.3临床医生须及时、详细地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前检查回报单》,一起送输血科登记。严重地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应立即报医务科,必要时组织全院会诊。4.7经血液传播地重要疾病有梅毒、疟疾、乙肝、丙肝、丁肝、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和弓形虫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