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了十遍,学生怎么还不会5.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讲了十遍,学生怎么还不会5.doc

讲了十遍,学生怎么还不会5.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讲了十遍,学生怎么还不会?”翟召博《现代教育导报》常听到老师们这样的感叹:“这个问题我讲了不下十遍,可学生转眼还是不会做!”言语之中,既有对学生“忘性”的不解,更有对他们“愚钝”的抱怨。学生们也常常为自己“辜负了老师的辛勤”而自责,以至影响学习的信心。“讲了十遍”,学生还是不会,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当然,有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或学习态度不端正,或者有的内容特别难,即使教师“讲十遍”,他们也学不会或学不进去。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教师们的感叹自有其道理。一个问题不讲“十遍”,心里就不踏实,有的教师这么做的理由不外乎两种:一是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如果不“讲”,可能他们“什么也不会学”;二是认为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如果不通过“十遍”的讲述把时间占用起来,可能他们就“什么也不干”。可惜,“十遍”之中的每一遍,都是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而不是教育的主体,也都没有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能力。这种“水多了能泡倒墙”的心态,在根本上源自于自我中心的思想,是教学过程主观主义的表现。不难发现,“十遍”是以“讲”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它反映了这样的教学观,即教学就是教师按照预定的方案,按照一定的方法,把知识单向“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学习过程就是满堂灌,学生只有被动接受“教诲”的份儿。从知识到方法,教师都手把手地、毫不保留地“讲”给学生听,“讲”者不遗余力,只是“听”者却没精打采。教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很多,由学生个人负责的空间却很小很小,他们的思维始终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虽然教师“讲”得很辛苦,时间耗费了很多,学生却没有自我体验,学习能力及学习态度的养成也就无从谈起。因为,教师讲的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就少。久而久之,许多学生也就养成了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也不能主动地学习。本来,因为担心学生“学不好”,教师才不知疲倦地“讲十遍”。但是,动辄“讲十遍”的做法,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而言,事实上剥夺了他们发展主动性、创造性的机会,能力因之变得更差。对于学习态度有问题的学生来说,教师讲得越多,他们的逆反情绪也在悄然加剧。于是,教师们不愿看到的结果就产生了:只要自己不“讲”,需要学生独立学习时,他们还是“什么都不会”!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碰到的最大的敌人,不是教师讲得太少,也不是学习任务难度大,而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情绪问题和动机障碍。如何帮助他们自我计划、自我调控学习,增强学习自主性,是一个重要课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减少或杜绝无的放矢的简单重复,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探索的权利还给学生,进而保护和激发他们热爱学习的情感,让他们有机会去发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主动适应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内容重复次数之间,也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对此,教师需要增强反思意识,具备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做学生成长的有效促进者。这既减少了劳(“讲十遍”)而不得的苦恼,又使自己从“教书匠”迈入了“研究者”的行列。明确这一点,对于每一位不遗余力地为学生“讲十遍”的教师而言,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