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景观生态学重点总结:景观的定义:在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是土地的一部分,强调其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景观与土地,环境的区别和联系?)景观:土地的具体一部分,是土地的外延从属,更代表了一种较为精细的尺度涵义;强调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具有异质性;存在形式为实体。概括其特点可为以下七性:空间异质性、地域性、可辩识性、可重复性、功能一致性、尺度性和多功能性。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主要关注土地的肥力、产权关系、经济价值;均质性地块单元。环境: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存在形式有实体和非实体形式。两大学派:美国学派:来源于生态学。侧重对景观生态系统研究,把研究建立在现代科学和系统生态学基础上,侧重对景观的异质性,多样性,稳定性的研究。形成从空间格局分析,景观功能研究,动态监测等一系列方法。欧洲学派:来源于地理学。主要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土地评价,利用和规划,形成了一套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动态变化的学科。第二章斑块,廊道,基底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是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基本模式。斑块:景观最小异质性单元。廊道: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基底:景观中范围最广,相对均质和连通性最强的部分。景观结构(landscapestructure):景观的组分构成和空间分布方式。异质性(difference):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异程度。包括时间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尺度: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上的细化水平。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明确岛屿的概念:与外界有相对明显的界限;不受外界干扰;内部相对均质;与外界差异显著。阐述了岛屿上物种丰富度与面积的关系,遵循那个公式。物种丰富度取决于两个过程:1.物种迁入2.物种绝灭,迁入率和灭绝率与岛屿面积,隔离程度和年龄有关。距离效应:由于不同种物种在传播能力上和岛屿隔离程度上的差异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现象。面积效应:岛屿面积越小,种群则越小,种群灭亡的概率也就越大。异质种群(mata-population):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经典型大陆岛屿形缀块型非平衡态中间型或复合型种群经典型:由很多生境和大小,形态相近的缀块组成。灭绝概率相同大陆岛屿形:由少数很大的斑块和许多面积很小的斑块组成。大陆斑块经常起到库的作用。缀块型:许多相互之间频繁交流的生境斑块组成的缀块系统。非平衡态:空间上不连续,再定居不明显,整体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景观连接度: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的连续性程度。渗透理论(:研究临界阀现象。当媒介的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密度时,渗透物能突然从媒介的一端到达另一端。临界阀现象:事件由于受到某种影响突然进入另一个状态。等级理论:是一个由若干层次组成的有机系统。由若干亚系统组成。同一亚希统之内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要大于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章影响景观发育的因素生物和环境人为和自然因素。包括:生物之间相互作用,非生物环境的变异,人类定居和土地利用历史和现状;自然干扰的频率。人为活动对景观发育的影响:1.改变森林的优势树种;2.扩大或缩小了一些动植物的分布区。3.改变土壤的营养状况;4.为外来物种提供机会;5.人类土地利用改变了景观镶嵌格局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斑块:环境资源斑块(由于环境资源在空间上的异质性所产生的斑块)干扰斑块:由基质内各种局部干扰所造成的残存斑块:基质受到广泛干扰而残留下来未受干扰的部分。引进斑块,种植斑块:人为引种所产生的人工生态系统。斑块的度量指标:斑块大小形状内缘比数量和构型内缘比: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斑块形状:半岛(peninsula):一个斑块狭长的外延部分。漏斗效应:在半岛顶端,动物路径密度高的现象。斑块的空间构型:不是单独存在,某些特定的斑块镶嵌结构在不同的景观中重复出现。廊道定义(之前出现过了)度量指标:连通性宽度曲度内环境分类:线状廊道:全部边缘物种占优势的狭长地带。带状廊道:有丰富内部物种的较宽条带。内部种与边缘种的数量规律(林带宽度):内部种在宽度达到7-12米左右时能快速增加。河流廊道:沿河流分布而不同两侧基质的植被带。功能:控制水流和矿质养分流动。2.作为陆地植物在景观中的迁移路径。基质(定义之前出现过了)判定标准:1.相对面积2.连通性3.控制程度基质的特征和作用:1.连通性2.内部相对均质性3.孔隙度孔隙度:在景观基质中所含斑块密度的量度。第四章生态流与景观生态过程生态流的定义:景观中的能量、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