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建筑结构抗震》辅导一地震与抗震设防1.地震波、震级和烈度(1)地震波当震源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时,岩层所积蓄的变形能突然释放,它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就称为地震波。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可将其分为体波和面波。(2)震级地震的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震级可用公式表达如下:(2-1)式中即是上述标准地震记录仪在距震中100km处记录到的最大振幅。例如,在距震中100km处标准地震记录仪记录到的最大振幅=100mm=100000m,则,即这次地震为5级。地震发生时不可能正好在100km处记录,而且所使用的仪器不尽相同,为此应根据震中距和使用的仪器对实测的震级进行适当的修正。震级与地震释放能量之间有如下关系:(2-2)根据式(2-2),可计算各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震级差一级,能量就要差32倍之多。根据震级可将地震划分为:微震(2级以下,人一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有感地震(2~4级),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强烈地震(7级以上)。(3)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在一定地点振动的强烈程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地点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即不同地点的烈度不同。国家地震局和建设部于1992年联合发布了新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该图给出了全国各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分布。2.地震基本烈度与抗震设防(1)基本烈度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2)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现行《抗震规范》将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建筑。(3)抗震设防标准抗震设防是指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包括地震作用、抗震承载力计算和采取抗震措施,已达到抗震的效果。抗震设防标准的依据是设防烈度。《抗震规范》附录A给出了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在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基本烈度。各类建筑抗震设计,应符合《抗震规范》的要求。(4)抗震设防目标抗震设计总思路是:在建筑物使用寿命期间,对不同频度和强度的地震,建筑物应具有不同的抵抗力。即对一般较小的地震,由于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要求防止结构破坏,这在技术上、经济上是可以做到的;强烈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较小,而且如果遭遇到强烈地震,要求做到结构不损坏,在经济上不合理,因此允许结构破坏,但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导致建筑物倒塌。《抗震规范》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能力,提出了“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第一水准:当遭受到多遇的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简称“小震”)影响时,建筑一般应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能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到本地区设防烈度影响时,建筑可能有一定的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修理仍能继续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到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简称“大震”)时,建筑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原则上应满足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在具体做法上,为简化计算,《抗震规范》采用二阶段设计法,即:第一阶段设计:按小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一定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以及构件的弹性变形,以满足第一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第二阶段设计:在大震作用下验算结构薄弱层(部位)的弹塑性变形,以满足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抗震规范》以一定的抗震构造措施保证结构满足第二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上述“三水准,二阶段”的抗震设防目标可概括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