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义煤集团公司掘进工作面防突风门、避难硐室、压风自救装置质量标准和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为保证矿井通风系统合理、稳定、可靠,提高矿井抗灾变能力,进一步加强安全防护措施,防止突出事故扩大,特制定《义煤集团公司掘进工作面防突风门、避难硐室、压风自救装置质量标准和管理规定》。一、防突反向风门质量标准(一)防突反向风门必须设置在掘进工作面进风侧的合理位置,以控制突出时的瓦斯能沿回风道流入回风系统,尽可能增大与掘进工作面的距离,一般不得小于70m,如小于70m时,应至少设置三道反向风门,工作面回风口不小于10m。风门前后5m范围内巷道支护完好,无片帮、冒顶现象,无杂物、积水、淤泥。(二)根据掘进工作面的通风系统和预计突出强度的大小,确定风门的组数,每组防突反向风门至少构筑两道,风门之间距离不得小于4m,每组风门必须联锁,确保其始终处于常闭状态。(三)风门墙体可用砖、料石或混凝土砌筑,嵌入巷道周边岩石的深度可根据岩石性质确定,但不得小于0.2m,墙体厚度不得小于0.8m。在煤巷构筑防突反向风门时,风门墙体四周必须掏槽,掏槽深度见硬帮硬底后再进入实体煤不小于0.5m。砌碹巷道必须破碹接实帮实顶。(四)墙体平整(1m范围内凹凸不大于10mm,料石勾缝除外);无裂缝(雷管脚线不能插入)、重缝和空缝,严密不漏风(手触无感觉、耳听无声音)。(五)门框可采用坚实的木质结构,厚度不得小于100mm。门框要包边沿口,有垫衬,四周与门扇接触严密。(六)风门可采用坚实的木质结构,包制铁皮,保证门扇平整不漏风,背面使用角铁、槽钢或规格为120mm×100mm的横梁加固,门扇厚度不小于50mm,风门能自动关闭。(七)通车风门必须设置底坎,门扇底端距离轨道面高度不得大于20mm,门扇下部设挡风帘,墙体的所有管孔必须用水泥沙浆封堵严实。(八)经过每一道风门墙体的风筒,都必须设防止逆流装置(逆止阀),铁风筒铁板厚度3mm—5mm,逆止阀铁板厚度不小于5mm。(九)跨刮板运输机构建防突反向风门,过刮板运输机的通道必须设置在风门墙体下部,刮板运输机槽上平面不高于巷道地板,距刮板运输机通道上平面不高于0.2m,刮板运输机两帮间隙不大于50mm。风门墙体刮板运输机通道必须安设防逆风装置,可采用防逆流木挡板或橡胶皮带。采用挡板隔断,安装方式为下倾斜均力吊挂(一旦发生突出时,气体冲击能够自动关闭),放炮时人为将挡板放下,并用虚煤封堵严实,严防漏风。采用橡胶皮带时,厚度不小于6mm,周边大于通道100mm以上,通道两侧都要安装。(十)风门墙体的排水沟采用低于巷道地板的反水沟,深度根据风压大小来构筑,不漏风。(十一)人员进入工作时必须把反向风门打开顶牢;工作面放炮或无人时必须把反向风门关闭。二、掘进工作面避难硐室质量标准(一)突出煤层工作面必须在掘进巷道靠人行道侧建立避难硐室,距离掘进工作面不小于300m。(二)避难硐室室内净高度不低于2m,深度和宽度应根据同时避难的最多人数确定,但至少应能满足15人避难,深度应大于3m且每人使用面积不得少于0.5m2。(三)避难硐室隔离墙采用砖、料石或其它材料构筑,墙体厚度不小于0.5m。四周掏槽见煤、岩实体,且不小于0.2m。保证墙体平整、无裂缝、重缝和空缝,满足强度要求且严密不漏风。(四)避难硐室必须设置向外开启的隔离门。门框可采用坚实的木质结构,但厚度不得小于100mm门框要包边沿口,有垫衬,四周与门扇接触严密。隔离门扇采用坚实的木质结构,包制铁皮,保证门扇平整不漏风,背面使用角铁、槽钢或规格120mm×100mm的横梁加固,门扇厚度不小于50mm。隔离门门轴必须设置在工作面一侧,隔离门能自动关闭。(五)避难硐室内必须装备压风自救装置、直通矿调度室的电话等避灾自救设备。压风自救袋和自救器的数量按同时避难的最多人数配备。压缩空气供给量,每人不得少于0.3m3/min。用压缩空气供风时,应有减压装置和带有阀门控制的呼吸嘴。(六)避难硐室内支护必须保持良好,采用压风管路通风,且在周边喷浆或砌墙抹面,防止瓦斯积聚。(七)避难硐室内及所在巷道位置前后3米范围内必须保持干净卫生,无杂物、积水、淤泥。(八)避难硐室内必须放置足够的饮用水或安设供水系统,并根据设计的最多避难人数配备足够数量的隔离式自救器,且不得少于15个。三、压风自救质量标准(一)压风机供风量和管网必须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且必须有一台备用压风机。供电必须采用双回路,确保24小时不间断供给井下充分的压风。严禁使用井下移动压风机作为压风自救系统的风源。(二)根据压风自救安装区域工作人员数量,并考虑到输气管路的漏风量和一定的富裕量、按下式确定供风量。1.Q源≥Q需Q需=K.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