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初探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内容贫乏,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探讨,从而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严重滞后,无法应对小学生群体中出现的的诸如经济贫困、学习困难、情感困难以及性格缺陷等方面的问题。而毋庸讳言,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意义重大。只有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不断探索和反思,才能逐步探索出适合我国中小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才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心理观,以应对21世纪新人才观的挑战。一、观察学生外显行为,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据机能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人的心理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往往通过外在的行为、语言和量表等进行外化的内容予以体现。据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心理问题,也往往通过话语、情绪、行为等表现出来。要考察中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外显行为就是最好的切入点。一般说来,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起因,往往与家庭、学校、自身的学习状况密切相关。因此,要研究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得充分掌握学生心理与行为的第一手资料。这就需要对体现学生心理状态的外显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测量和记录,教师要将学生放到特定的环境中,放到特定的教育过程中进行观察,对处于顺境和逆境中的学生进行观察,要敏锐地觉察在学习遇到困难、经受生活挫折、得到批评与赏、与同伴相处等不同情境中表现出的微妙变化,注意突发性行为的观察和有差异学生的个别观察,通过正面观察、侧面了解以及接触等方式全面掌握学生言行举止、情感变化以及情绪表现等方面的内容。如一在读初中女学生,在升入初二的短短一个月内,由原来的活泼开朗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连续十多天无精打采,对学习和同学交往毫无兴趣。这一变化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于是通过家访、面谈等方式了解情况,终于发现其心理变化背后的根源是情感上的挫折,即原来跟自己关系很好的女生跟另一个女生关系好起来却与自己疏远了。据了解,这一问题牵涉到人际关系、女孩性格和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对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和外显行为的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观察笔记记录学生的外显行为以及对其心理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分析,进而建立起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至关重要。记录学生心理成长的全过程,记录心理问题学生走出心理阴影的成功教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维护中小学校园稳定也有重大意义。从长远来看,在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将符合本学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素材进行分析、综合与整理,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探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造实验室”将指日可待。二、走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世界——一个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师只有首先把中小学生看成是真正的有着独特个人世界的个体,才能与学生建立起情感、精神上的“神入”关系,才能与学生深入沟通,从而了解学生,用心照亮学生幼小的心灵。具体地说,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倾向、兴趣和爱好,了解其对社会、对学校、对老师和对教育教学方式的评价,对社会各种“流行”时尚的态度,了解学生内在的情绪情感特征,了解学生的同伴交往和人际关系状况等等。要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教师就应当主动亲近学生,走到学生中去,用真心和学生交朋友,交流思想情感,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真实资料。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到“真诚透明”地与学生交流。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1)从角色中解放出来:教师无论是在生活中或是在心理健康工作中都是真诚的,不必隐藏在自己的专业角色之后。(2)自发性交流:教师与学生的言语交流与行为反应是自然的,而这种自然的言语表达和行为表现是建立在治疗师的自信心基础之上的。(3)非防御的态度:教师应努力理解学生的消极体验,帮助他们深化对自我的探索,而不是忙于抵御这些消极体验对自己的影响。(4)一致性:教师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对学生讲诚信。(5)自我暴露: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通过言语和非言语行为适当暴露性地表达自身的情绪、情感,以便能够跟学生心灵发生互动、碰撞和融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比如在与上文提到的女同学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急于对她的言语进行反馈,而是非常耐心细致地听她倾诉,当对其问题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之后,再通过适当的自我暴露引导其进一步谈出问题的来龙去脉。然后在这种彼此非防御性的氛围中,一起面对其心理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家访、班级家长会等渠道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与家长的互动交流,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掌握学生整体性的生活样式,与父母协调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理的策略、步骤和评估方法。对少部分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