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于我国国际贸易摩擦以及如何应对徐萍10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0211798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政策以来,2001年12月11号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在全球化的同时,我国国际贸易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贸易摩擦日益加剧,贸易摩擦内容也随之扩大,涵盖众多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兴起。我国面临着众多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技术贸易壁垒等等以及给我们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对于这些我们应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客观地认识,运用WTO贸易争端措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与完善,构建新的贸易体系,积极主动的应对贸易摩擦,不逃避,不退缩。实现贸易的互利共赢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关键词:贸易壁垒,WTO,应对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国际贸易也日益频繁,贸易摩擦随之加剧。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自1995年以来至2006年,我国已连续12年成为世界遭受反侵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我国发起反侵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2008年,我国面对的贸易摩擦形势非常严峻,世界经济增速的放缓和不景气导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和贸易争端的增多。我国遭受的调查大幅度增长,涉案金额也同步增长。从涉案产品来看,主要集中与轻工、纺织、机电等我国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其中尤以纺织品最为突出。我国面临者众多新型的贸易壁垒,如绿色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劳工标准壁垒。贸易壁垒贸易壁垒(Barriertotrade)又称贸易障碍。对国外国间商品劳务交换所设置的人为限制,主要是指导一国对外国商品劳务进口所实行的各种限制措施。一般分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137057.htm"\t"_blank"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类。(一)绿色壁垒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国外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它属于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已越来越成为有些国家国际贸政策的一部分。绿色壁垒的特点:虚假性、不平衡性、隐蔽性、广泛性、坚固性。以及表现形式: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绿色壁垒的产生尤其深刻原因。首先,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与威胁,环境问题开始受到各国的重视。保护环境成为世界性议题,这也是WTO制定绿色条款的原因。其次,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和各国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关税在保护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小。为了避免本国市场在对外贸易过程中遭受打击,利用WTO协议中绿色条款在环境和生态问题生实施贸易保护。再次,节能减排的需要。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能源短缺和三废处理矛盾越来越突出。最后,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的觉醒和冲动,迫使生产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绿色营销策略。2012年4月25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斯德哥尔摩+40可持续发展伙伴论坛”部长对话上发表演讲,就推动可持续发展提出三点看法。他表示,应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不要构筑绿色壁垒。温家宝说,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也是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在理念上有所创新、在实践上有所突破、在行动上携手共进。第一,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环境权利。人不仅有基本的政治、经济和发展权利,还应当有基本的环境权利,有权获得良好的生活环境,有权不遭受污染的危害,有权参与对影响环境行为的监督管理。要提高公民的环境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对公民环境权利的保护,以更加合理地利用环境,更加自觉地保护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而持久的动力。第二,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人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主宰,而应是自然的朋友。处理好人类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当前,绿色发展正在全球兴起,不仅有助于减缓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而且可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引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发展与可持续的共赢。第三,加强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目前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已经形成,但共同行动还有欠缺、还不平衡,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全球治理势在必行。要尊重各国可持续发展自主权,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机制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而不是构筑绿色壁垒。发达国家应切实履行官方发展援助承诺,提供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增强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又称“技术性贸易措施”或“技术壁垒”,是以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法规、协议、标准和认证体系(合格评定程序)等形式出现,涉及的内容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