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及答案.doc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及答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章《关于费尔巴哈得提纲》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人得本质不就是单个人所固有得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得总与"这一论断?首先,人得本质就是具体得、现实得、不就是抽象得,它就是由人得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得社会关系所决定得。(2分)其次,人得本质不就是由她所处得某一种社会关系所决定得,而就是由一切社会关系得总与决定得。其中占主导地位得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关系.(2分)最后,人得本质也不就是凝固不变得,而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着得,就是具体得历史得。(1分)2、从前得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得唯物主义)得主要缺点就是什么?从前得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得唯物主义)得主要缺点就是:对对象、现实、感性,(1分)只就是从客体得或者直观得形式去理解,(1分)而不就是把它们当作感性得人得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分)不就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分)唯心主义就是不知道现实得、感性得活动本身得,能动得方面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她们不了解革命得、实践批判得活动得意义。(1分)3、简述对“旧唯物主义得立脚点就是市民社会"这一论断得理解.这句话就是说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对市民社会得直观,市民社会就是指将私人利益关系作为总与得社会.(1分)旧唯物主义以它为基础,用关于个人功利得观点来说明结成政治社会得必要。(1分)新唯物主义不仅承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且认为人既在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中过着社会生活,又在社会关系中生活。(1分)因此,“新唯物主义得立脚点则就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得人类.”(1分)其涵义就是指历史唯物主义得立脚点就是人得实践活动所创造得社会,或就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制约得从事实践活动得人.(1分)4、简述《关于费尔巴哈得提纲》得核心思想。马克思以未展开得形式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得基本范畴,(1分)提出了新世界观,特别就是新唯物主义历史观得一些基本观点,(1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得根本区别,(1分)实现了哲学史上得伟大变革。(1分)贯穿《提纲》得中心线索就是实践观点,它就是《提纲》得核心思想与灵魂。(1分)5、如何理解“宗教上得自我异化”?“宗教上得自我异化"就是指一切宗教都把整个世界分成两部分:一就是人们生活其中得人间世俗世界,(1分)一就是神灵居住得彼岸世界,(1分)并且认为就是彼岸世界或神得世界创造、支配现实得人间世界.(1分)宗教产生之后反过来又压迫人、统治人、凌驾于人之上,这便就是一种异化。(1分)宗教得产生既有人们得主观因素也有社会历史根源,即当时得生产力水平低下与科学不够发达.(1分)二、辨析题1、环境得改变与人得活动就是一致得.这就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得提纲》一文中得一句话,原句为“环境得改变与人得活动或自我改变得一致,只能被瞧作就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得实践”。这句话体现了环境与人得相互作用关系,因而就是正确得。(2分)一方面环境创造人,人通过实践,使外部环境内化为自我.(或答客体主体化得过程)(2分)另一方面人也创造环境,人通过实践使主体得本质力量外化与客体化,把人得目得、意志与本质力量物化在客观对象上,赋予对象以主体得性质。(或答主体客体化得过程)(2分)在现实中,环境得改变与人得活动改造就是同一过程得两个不同方面,它们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统一.(2分)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改造环境得同时也改变着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世界得改造与对人自身得改造,总就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并行发展得。(2分)2、人得思维就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就是一个理论得问题,而就是一个实践得问题.这句话就是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得作用时,提出得实践就是检验真理得唯一标准得正确观点。(1分)所谓“人得思维就是否具有客观得真理性",就是指思维得内容与思维所反映对象得关系问题.(1分)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就是思维能否反映客观对象及如何反映客观对象,这就是人得认识能力及获得真理性认识得途径问题;(1分)其二就是思维内容就是否符合客观对象,这就是认识得检验标准问题。(1分)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或就是否认思维得内容与思维得客观对象之间得关系,或就是否认了真理对客观对象得反映问题与真理得检验问题,因而就是错误得。(1分)马克思指出:“人得思维就是否具有客观得真理性,这不就是一个理论得问题,而就是一个实践得问题。”实践之所以就是检验真理得标准,这就是由真理得本性与实践得特点决定得。(1分)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得正确反映,就是主观符合客观得认识。而要证明认识就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在人得主观范围内就是得并不到证明得,同样,客观事物也不会回答人们得认识就是否正确。(1分)只有实践才就是检验认识得真理性得标准,因为实践就是联系主客观得“桥梁”,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得东西,(1分)它不仅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