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01.《诗经·邶风·静女》▼《诗经·邶风·静女》来自唯美唐诗宋词00:0027:59朋友们大家好!我用了很长的时间,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和心血去解读幽婉深挚、千古深情的李商隐。这个过程既让人感觉非常陶醉,当然说实话,也让我感觉非常疲惫,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终于解读完李商隐之后,我们就来一首轻松的情诗吧,来聊一聊诗经里的那首千古名作——《邶风》中的《静女》诗云: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提到这首《静女》,我总是想起网上聊天的段子,当我说“别理我,我想静静”的时候,对方总是无厘头地问“静静是谁?”那时候我就想回复,就是“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的静静啊。从这个很冷的段子大概也可以看出,大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静静,都有一个静女。那么两千多年前的那个静静、那个静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这首诗用了三章复沓章法,表现了那个美丽的静女,也表现了那一对恋爱中的男女,他们美丽生动的形象。只不过《静女》的复沓章法和《诗经》中常用的复沓章法还不太一样,和《关雎》、《蒹葭》都有明显的区别。像“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这是标准的,三章完全一样的复沓章法。而《静女》这首诗中它的复沓就很有意思:第一章“静女其姝”和“静女其娈”,这明显可以看出复沓来,但第三章的“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明显则和前两章的“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不太一样。可是,虽然语言上有所不同,但第三章的“自牧归荑”又和第二章的“贻我彤管”,形成一个“复沓式”的递进关系,所以二、三章之间又有隐约的复沓关系,这就使得《静女》这首诗显得非常独特。其实这三章分别讲了三个场景,而至于这三个场景之间的关系,因为这种比较独特的复沓关系,也就导致了后世对这首诗三章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三个场景发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了众说纷纭的意见和观点。那我们就先来分别看看这三个场景。第一章最清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从训诂的角度看,“静女”的“静”字其实非常有讲究。“静”字最早见于金文,许慎《说文解字》说:“静者,审也,从青争声”。也就是说,静的本意是自我内心的审视,它这个字根,“青色”的“青”其实原意是“清水”的“清”,而“争”字作为音符,其实也有意符的作用,有一种“努力”、“全力以赴”的意思,所以“静”字的本意就是,内在全力以赴达到纯净如清水一般的心境。所以你看图书馆里经常会写一个大大的“静”字,不只是让你安静,其寓意还是让你经过学习、努力,达到心灵世界的宁静、纯净。所以之所以说“静女”,应该是力图表现其纯洁、纯粹,而这种纯洁与纯粹,我个人理解其实和后面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尤其在二、三章中,甚至可以解答一些千古疑问。“静女其姝”的“姝”字,《说文》说:“姝者,好也”。就是指女子,由内而外的美丽的样子,所以“朱”既是音符也有红颜之意,所谓面色红润有光泽,那就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美丽。这样纯洁而美丽的女子,她“俟我于城隅”,也就是她和一个小伙子双双陷入了爱河,然后他们约会在城角一隅。当然“城隅”我们可以说是城角一隅,所谓“一隅之见”、“日出东南隅”,“隅”本来就是角落的意思。当然最初在金文的“隅”,它特指是城墙、城郭的那个角落,而且从字型构造的角度上来看,它应该特指的是城角的遮挡物,或者是凸出物,那么就应该是城角的角楼。所以“俟我于城隅”,“俟”就是等,约会了在这个地方等,等待的地点就应该是城上的角楼。我们在前面的解读中说过,传统中华文化中,非常喜欢登高望远。所以亭台楼阁,包括城市与都城,其实都蕴含着高大、唯美的一种特别。所以“都城”的“都”,其实原来就是国都的,它的城墙上最高的高楼,最后指代整个国都,所以“都”本来就是高大俊美的样子。两个相爱的人在城上的角楼约会,这又不由得让我想起,《大话西游》的紫霞仙子和那个夕阳武士来。说实话,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之所以那么经典,就像我们在《子矜》里分析的那样,我总觉得它的情感总是遥遥地指向中国爱情文学的源头《诗经》,那样纯粹,又那样伤感,所以恒为经典。不过《静女》这首诗里头只有浪漫,并没有伤感,哪怕那个男孩子的惆怅,其实也是欢快的惆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是说到了约会的时间,那个美丽的女孩子还没出现,这就让那个小伙子有些着急了。当然没有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个纯洁的女孩子,她还有几分古灵精怪、几分调皮,因为“爱而不见”的这个“爱”字,它其实是个通假字,通草字头加一个爱情的爱,它原意是隐蔽、遮蔽的意思,躲藏起来的意思。看来是这个姑娘在逗小伙玩,在跟他玩捉迷藏,所以这也可以反